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理论创新要坚守好“魂脉”和“根脉”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张浩 鲁杜阳明 2023-09-19 09:11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对于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魂脉”与“根脉”一说,生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理论创新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表明党对理论创新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

  “魂”即灵魂、精神,引申为关键、核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掌握其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立足之基,决定着理论创新及其成果的性质、前途与命运,是不可背弃的“魂脉”,一旦动摇割裂就会犯颠覆性错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表现为对其基本原理的学习、真挚情怀的感悟、理论品格的体察以及立场观点方法的运用。

  一是在“知”的层面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是在批判吸收人类全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并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体系”。尽管当今时代同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马克思主义仍旧闪耀着真理光辉,其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守人民立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民民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关系、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等深邃思想依然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理论创新不能数典忘祖,必须熟读精思经典著作,学深悟透基本原理。

  二是在“情”的层面深切感悟马克思主义真挚情怀。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固然有其社会历史条件因素,还离不开自身的意志、情感等精神支撑。倘若缺乏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科学真理的信仰和对未来社会的向往,这一伟大理论的诞生将变得难以想象。同样地,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并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不仅在于它能以深刻的学理、完备的体系和严密的逻辑说服人,也因为它能用真挚的情感和博大的胸怀打动人,其蕴含的人民情怀、家国情怀、天下胸怀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共鸣,与之建立起稳固的情感纽带。党的理论创新既要以理制胜,更要以情动人,实现二者的有机交融。

  三是在“意”的层面深刻体察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既要明“理”更应会“意”,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后进一步提炼总结其深层特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四个维度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正是基于这些特质,马克思主义才能彰显出超越时空的价值与魅力,“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党的理论创新若想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必须在追求理论的内在品格上聚焦用力,将其贯通于理论创新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四是在“行”的层面自觉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马克思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不能将其当成书斋里的学问,最终的落脚点也应当是指导实践。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始终牢记“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

  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根”既有本源、根本释义,又专指植物茎干下部深埋泥土的部分,具有吸收养分、贮存养料的功能。党的理论创新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不动摇,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根脉”,凸显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及其对于理论创新的滋养价值,回答的是理论创新的发展之要,关乎党的创新理论能否落地生根、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而未曾中断的悠久历史承载着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文明资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对历史的追根溯源。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守好文化“根脉”,必须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明历史研究走向深入。

  二是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宏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新时代推进党的理论创新,需要充分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深入挖掘其精髓要义,提炼出具有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找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契合点提供方向指引。

  三是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涵养党的理论创新,要求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贯通历史、现在与未来;要求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既不割断血脉、凭空捏造,又不固步自封、陈陈相因,做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要求自觉凝聚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以国家统一为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要求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展现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要求始终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在有机结合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两个结合”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第二个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沃土,前者引领方向,后者提供滋养,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伟大实践。

  一方面,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中的优秀因子并引领其前进方向。具体来说,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同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另一方面,必须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机械地照搬套用,而应将其与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赋予其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发挥着关键作用。长久以来,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无数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的中华儿女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创造,在人类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此文化和文明富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厚滋养,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相互“结合”,结果便是造就出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既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以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