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论语》中的民族精神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李静 2023-07-23 16:15

  两千多年前,《论语》成书。至今,经久不衰。

  这是为何?

  只因它早已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基、文化之源,流过千年,化入血脉。

  01

  《论语》全书20篇,1万余字,492章,字字珠玑,用意深远,徐徐道来。

  它从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描摹人物,有似白描,寥寥数笔,却给人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论语》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深受礼的影响,小时候“常陈俎豆,设礼容”,长大后成长为一名礼乐文化大师。孔子尊崇周礼,致力于恢复和施行周礼。更为重要的是,他从礼的制度中思索找寻到了礼的根基——仁。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以仁为体,以礼为用,将礼乐植根于仁的基础之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

  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人之为人本诸自然的基本性情不会变,所以基于此的礼乐也会发展完善,最终构建起了儒家文化大厦以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

  02

  由仁出发,衍生出的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规范,成为无数文人士大夫的价值追寻,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主体意识是孔孟所倡导的,主体意识与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自然统一的,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需要觉醒的主体来承载和弘扬。

  反思精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理想和抱负的君子,应该具有反思的品格和精神。一个民族,更应该有反思的精神,这样才能正视不足,取长补短,取得进步。

  强烈的使命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是社会性动物,责任感、使命感是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是延续社会发展的永恒的力量。

  03

  《论语》中所倡导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反思精神、责任感使命感,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与共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历尽劫难百折不挠自立自强的精神根源。

  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这种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为道义献身,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

  正是因为这种使命感,才有了历史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才有了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一心只为酬三顾”;才有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才有了林则徐、郑成功、戚继光这些民族英雄;才有了方志敏、刘胡兰、王进喜这样的共产党人……

  人因使命而伟大。两弹元勋在沙漠中隐姓埋名,甘当无名英雄;无数青年人在祖国东北角拓荒找能源……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践行“以天下为己任”的初心使命,只因心中有那一道理想之光。

  04

  一部《论语》为中华文化种下了种子,孕育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基因。历经千年,衍生发展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树大根深,枝繁叶茂。

  中华文化中的精华永远不能丢,这是我们的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了我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不谋而合、彼此契合。

  追求理想,为道义而行稳致远,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目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儒家所向往的大同社会,也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追求的未来世界。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内在统一,这与儒学中的“知行合一”互融共通。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践履”和“躬行”,孔子说,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注重言行统一。

  天人合一、群己统一,中华传统文化中暗含着辩证法的智慧,充满着对天道规律的追寻和敬畏。“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不说什么,但是四季运行,万物生长,遵循自然的规律如约运行。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只因《论语》中的智慧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现实的拷问。

编辑:辛毅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