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礼记》是如何成书的?

来源:文化大观作者: 2023-05-17 10:03

  《礼记》共四十九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除了少数单篇作者或可具体落实之外,大多篇章的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礼记》本是孔子门徒共撰所闻的著作,后世通儒又各自斟酌损益以续学。后世不乏对《礼记》作者的讨论。

  01

  成书背景:

  于礼崩乐坏中重建仪礼秩序

  《礼记》成书的时期,是礼学由衰落到兴盛发达的重要转折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儒家所建立的礼义秩序也伴随着政权的交替而轰然崩塌,及西汉初年,礼崩乐坏,天下嚣嚣。因此刘邦即位后,十分重视礼仪的制定与执行。博士叔孙通征聘鲁地儒生,采用古礼并参秦的仪法而制礼。由于其简明易行,同时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于是汉礼炳然大备。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初的礼学得以迅速发展,礼学家纷纷开始了对礼书的纂辑。《汉书·儒林传》记载:“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其中“小戴学”的开创者,指的就是《礼记》的编纂者戴圣。

  颜师古称:“《礼》者,礼经也;《礼记》者,诸儒记礼之说也。”礼记,其实就是关于“礼经”的“记”,即对“经”的诠释讲解。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由于文义古奥,不易通读,因而后世研习的时候往往需要有辅助性的解注。于是,《易》有《十翼》,《春秋》有《三传》,而《礼》则有《礼记》。

  广义上的“礼记”指的是包括《仪礼》等先秦古礼在内的许多的礼论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礼类十三家,有“《记》百三十一篇”,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礼记》一书,是西汉礼学家戴圣在前人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郑玄《六艺论》说:“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戴圣传《礼》四十九篇,则此《礼记》是也。”因此《礼记》非出于一人之手,其中篇章所成年代也不同。例如,《中庸》是东周时期的子思 所作,《缁衣》是战国公孙尼子所撰,《月令》为秦国吕不韦所作,《王制》则是汉文帝时博士所为。

  《礼记》是一部儒家礼治思想的资料汇编,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学思想最重要的思想典籍之一。《礼记》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领域,包罗万象。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其“补礼经之所未备,以会通于事物之变,而为之定体也。”它的诞生,标志着儒家“三礼”的正式形成,同时也意味着儒家从《周礼》开始建立的礼学思想体系的正式成熟。

  02

  成书过程:

  从附经而作到定本流传

  作为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渊薮,《礼记》的源起与形成一直备受后世学者的关注、讨论与探究。尽管始终未有定论,但是基本可以确定其为“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由于《礼记》各篇来源不同,各篇所形成的年代也不同,因此《礼记》的成书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通常认为,《礼记》的形成有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分别是附经而作、单独成篇、选编成书和定本流传。

  (一)附经而作

  “礼记”是礼学家对礼经的解释以及他们所采择的各种意见的辑录。最早期的学者在学习礼经时,在每卷经文后面的空白竹简随手附记说明或感想,这些记文便是早期附经而作的痕迹。像是《仪礼》中的很多篇章,都在篇末标注“记”一字。“记”后面的内容,或接续书写对经文的发明,或记礼节之变异,或记传闻。这些“记”,就是“礼记”最早的形态。

  (二)单独成篇

  “礼记”单独成篇的形态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专家在战国时期的郭店楚墓竹简上发现了《礼记·缁衣》篇,《礼记·孔子闲居》也在同时期的竹简上被发现。学者认为,由于先秦时期简帛流传不易,所以书籍多以单篇的形式流传于世。根据《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叙》的记载,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坏孔壁而得古文典籍数十篇,其中就有“礼记”。这里的“礼记”,也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书的单篇。

  (三)选编成书

  汉宣帝时期,太子太傅萧望召集儒生若干人齐聚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戴圣也在其列,讲授《仪礼》。但是由于受到体例的限制,《仪礼》虽然形式具体,却枯燥乏味,有些“礼法”甚至在脱离了先秦特定的时代背景之后就变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而当时传世的“礼记”,累积了历来许多儒家学者的精彩阐释,将各种仪节赋予精神与意义,可让平淡无奇的礼单变得生动,深化礼义。因此戴圣从中选编出适用的礼学参考资料,编纂为《小戴礼记》,作为讲学的辅助材料。

  (四)定本流传

  戴圣虽然编纂了《小戴礼记》,但由于《小戴礼记》的初衷是为了配合讲学的需要,因此选录的篇目会根据实际需求而做出变更,因此《小戴礼记》最初并未定本,初版与再版的内容未必相同。直到东汉时期,经学家郑玄为“三礼”作注,阐发礼义,大大增加了《礼记》的可读性,并确定了《礼记》四十九篇目的固定内容,才使《礼记》独立成书,一直流传至今。

  03

  内容分类:

  古代礼治思想集大成者

  儒家“三礼”之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针对具体的礼仪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儒家礼制思想及其重要意义,全书共有四十九篇,都是与礼直接、间接相关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统地记述、阐释了儒家礼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其他的古礼经,经文内容大多是礼节仪式,因此即便熟读经文,但是由于缺乏对这些礼仪程序的解读,很难明白它们背后的用意,《礼记》则涵括了阐释礼经意涵的篇章,补足了这一缺憾。《礼记》中的《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等篇章,是阐释《仪礼》中相应的专礼,而《丧服小记》《问丧》《间传》等篇,则弥补了《仪礼》中的《丧服》《士丧礼》等篇的不足。除了阐释古礼经义之外,《礼记》也补充了其他古礼经中没有的礼仪规章。

  由于《礼记》的内容十分驳杂,因此历史上有很多学者都根据自己的见解对《礼记》重新进行分类,试图提纲挈领地了解《礼记》。如西汉的刘向将《礼记》分为了十一类;元代的吴澄将《礼记》分为通礼、丧礼、祭礼、通论四类;梁启超将其分为十类等。学者的分类往往是见仁见智的,所持标准不同,类目自然就有别。

编辑:张懿程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