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纪录片《大泰山》的三重意义与启示

来源:山东省文联作者:赵曦 张明超 2023-05-16 15:29

  由山东广播电视台制作的6集纪录片《大泰山》,从自然风物、历史人文、哲学思辨、审美感悟、民俗生活、文化传播等角度对“泰山”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的呈现和解读。《大泰山》在彰显齐鲁文化的底蕴与特色之时,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与深沉,与2022年末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大河之洲》《长山列岛》等纪录片交相呼应,展现了齐鲁特色纪录片的底蕴与力量。《大泰山》的创作与播出,以及由此引发的传媒艺术现象,对于当前中国传媒艺术与文化发展有以下几点意义与启示。

  在国家重大历史变革时期,通过文化符号的再次塑造,彰显文化自信,让整个民族及其个体获得文化上的自我确认与身份认同

  认同是文化固有的基本功能之一,特别是一个民族在重大历史变革时期,想要获得文化认同,即文化上的自我指认和身份确认,更是必然的心理需求。这其实是一个民族发展到重要历史变革期的一次回望,在决定“我要到哪里去”之前,再次确认“我是谁”的重要问题,有了对此问题的深刻认识,方能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走得更为稳健和长远。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要继续加强经济建设,文化上的认同、精神上的凝聚同样十分重要。

  文化符号是确认文化归属、获得文化认同的重要坐标。“泰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上至庙堂社稷,下至乡野民间,中有文人书斋,无不重视“泰山”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一次次的祭奠与礼仪中,在一次次的修缮与维护中,在一次次的描绘和书写中,塑造和丰富着“泰山”的文化内涵。《大泰山》再一次提醒人们注重这一具有重大影响和标志意义的能指——“泰山”,更加注重对“泰山”的所指进行深刻的阐发与解析:通过再现泰山的景、物、人、事,阐释了泰山文化的内涵与意义——“泰山”不仅是一座地理意义上的山,它既寄托着“国泰民安”的家国理想,也承载着“平安稳定”的民间期待,还引发着“天人关系”的人文思考。作为重要的精神图腾,泰山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符号。《大泰山》对这一文化符号内涵的呈现无疑是全面的、具体的、深刻的,以自信的态度,实现了整个民族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

  文化符号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是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形塑和发展的,“泰山”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下,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呈现、阐释与塑造,《大泰山》应运而生。该片不是“掉书袋”式的、不厌其烦地重复泰山的过往历史,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当代人的故事和经历,将历史与当下相结合。例如,纪啸林以泰山为灵感而为深圳设计的新地标、范正安老人对泰山皮影的传承、青年演员们对封禅大典的体悟、导游“泰山娟姐”直播泰山1000场等,让“泰山”这一文化符号有了新的积淀。在再次塑造中,泰山文化符号的所指更为丰满,更具有时代气息。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身份的认同与身份的确认。

  面对诸多珠玉在前,经过长期的创作积淀,进行创新尝试,以大气的格局,完成文化符号的“再奇观化”

  以泰山为题材内容创作的纪录片,可谓佳作频出。早在1983年山东电视台就出品了5集纪录片《泰山》,1998年又有15集纪录片《中华泰山》,在上世纪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新世纪以来,各类创作主体也重视“泰山”的呈现与表达,有《泰山》(2012年,纪录电影)、《见证·泰山》(2017年, 3集纪录片)、《脉动泰山》(2022年,2集纪录片)相继推出。当下,创作以泰山为题材内容的纪录片,就如攀登泰山一般,并非易事,不仅因为“泰山”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要完整理解泰山历史、透彻领悟泰山文化本身就是极为复杂和困难的;还因为此类纪录片有诸多佳作已经问世,面对诸多珠玉在前,如何既承袭以往优秀作品中的精华与神韵又能够推陈出新,是一项重要课题。《大泰山》的创作团队经过长期的创作积淀,消化吸收了前人的创作成果,以大气的格局、专业的水准,对这一题材的创作进行创新尝试,完成文化符号的“再奇观化”。

  在谋篇布局上,《大泰山》分为6集,每一集各有侧重:《河山元脉》侧重于介绍泰山的自然风物,《若登天然》侧重于展现泰山的人文遗迹,《与国咸宁》侧重于阐释泰山的国家仪式,《登高必自》侧重于呈现泰山的人文精神,《能成其大》侧重于展示泰山的文化传播,《国泰民安》侧重于展望泰山寄托的理想。虽然每集各有侧重,但无不展现着泰山所代表和承载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实现了从“自然泰山”到“文化泰山”的转换,整体上既全面深刻又大气恢宏。同时,本片视野宏阔,不是“就泰山而谈泰山”,不仅全面系统地展现了泰山本身,也将视野放置于全国乃至全球。例如,“泰山石敢当”是遍及中华大地的文化信俗,台湾孔庙和泰山孔庙的线刻孔子石像出处相同,对泰山神灵的崇敬不仅遍布全国也远及日本,熊猫“泰山”受到美国人民的喜爱等,均展现出泰山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民族文化符号。

  《大泰山》还实现了文化符号的“再奇观化”创造。文化符号呈现与创造经历了“奇观化—日常化—再奇观化”的过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纪录片《泰山》《黄河》《丝绸之路》等作品,将壮丽雄伟的自然景观通过影像呈现出来,可谓是最初的“奇观化”。这一时期的奇观其实是采用电视纪录手段,对景观的奇特进行再现,让未能亲临自然景观的观众在电视上一睹其风貌。随着作品的不断增多、摄录技术的不断更新,这类作品的影像也从“奇观化”走向了“日常化”。而该片中,创作者力图在影像上实现对文化符号的“再奇观化”创造,不仅将雄奇壮丽的泰山再现于屏幕之上,而且通过高质量的超高清4K拍摄、航拍、逐格延时拍摄等方式,呈现出人在现实之中无法观察和感受的影像奇观。例如,该片开篇使用航拍结合逐格的运动镜头,在宏阔的视野中,泰山在层层云雾中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感受到的不再是“日常化”的景观或风景,而是一种全新的、超脱于日常经验的奇观,也是与文明演进、历史发展相融合的奇观。采用这种带有视觉冲击力的形式创造出一种仰望与尊重,将泰山这一重要的文化符号所蕴藏的深邃思想和博大精神具象化呈现出来。该片将“奇观化”的视觉影像与日常可感的真实事件相结合,把对自我和民族的尊重展现得可感而不失崇高、可敬而不失真切。

  面对快速变革的媒介现实,创作团队秉承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家国情怀与文化责任,以高站位塑造传统媒体形象

  当下,媒介变革极为迅速,传统媒体不得不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但我们应当认识到,不同的创作主体和传播平台的创作取向、价值诉求是不同的,影响力的实现和发挥途径也是不同的,传统媒体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不应被抛弃和搁置。《大泰山》主创团队正是秉持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以踏踏实实的态度、考究精美的影像、详实准确的资料、真实细腻的故事、权威的专家解读,再次塑造了“泰山”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民族文化符号。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创作与传播这一作品的媒体立场与态度。传统媒体在凝聚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传播文化符号上承担着重要责任。能够主动承担文化和社会责任、以精品力作提升影响力和权威性,这也是传统媒体获得尊重,并彰显主体价值、提升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山东大地有着丰富的纪录片创作资源,齐鲁文化不仅是山东的地方文化,而且自古至今也是中华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齐鲁文化,赓续中华文明,历来是山东文艺工作者自觉承担的责任。我们有理由相信,山东纪录片能够继续发展、稳步前进,不断推出精品佳作,攀登中国纪录片创作乃至世界纪录片创作的高峰。

  (作者赵曦系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高级编辑、教授,张明超系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学博士研究生)

编辑:张懿程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