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礼记》是一部怎样的书?

来源:文化大观作者: 2023-05-16 15:24

  《礼记》是儒家“三礼”之首,同时也被尊为儒学“五经”。《礼记》有《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之分,一般指西汉戴圣所编的《小戴礼记》。《小戴礼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编纂而成。凡四十九篇,皆载于礼制,记述了先秦时期有关生活、政治、丧葬、祭祀、教育、家庭的礼仪、制度和理论,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和美学思想。作为典章制度选集,《礼记》章法谨细,逻辑俨然,语言整饬而多变,是研究儒家思想与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三礼之首:《礼记》的历史地位

  礼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也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涵。礼学以“礼仪”为表,以“礼义”为里,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和典章制度的根基,同时也构成了古代社会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三礼”是礼学的理论形态,也是研究礼学最重要的文化典籍。

  “三礼”指的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它们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由“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就是“礼”的全部内容。“三礼”之中,《礼记》成书的时间最晚,但对后世的影响却最为深远。《礼记》相较于其他古礼经,最显著的特征是它包含了阐释礼经意涵的篇章。其他古经仅仅记录了礼节仪式,后人即便熟读经文,也无法得知各种仪节背后的用意,而《礼记》则弥补了这一缺憾,因此拥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为后世研究礼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思想指引。因此,唐朝时期《礼记》取代了《仪礼》在“五经”中的地位,成为“五经”之一,宋代时更是被尊为“三礼”之首。

  《礼记》的内容极为丰富,它紧紧围绕儒家的政治理想、治国方略、天人关系和典章文物等领域,多维探究礼乐文明的奥义,并深刻阐发其学理与规则。按照它所记述与阐释的内容分类,可大致分为四种,分别是:其他礼经所不具备的礼节条文、对周礼意义的阐述、对《仪礼》部分专篇的解释与补充,对专项制度与政令的记载。此外,《礼记》中还大量记载了包括称谓、辞令、服饰、家教、尊老、丧祭、教化、礼俗等在内的古代知识,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礼记》对于研究儒家思想与古代文化史而言弥足珍贵。

  《礼记》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经典之一。它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先秦至两汉时期的政治生态、社会环境、家庭结构和文化形态,详细地记录并解读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思想深厚:《礼记》的思想智慧

  《礼记》作为最重要的礼学典籍之一,拥有着极为丰厚的思想理念,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于《礼记》的内容极为庞杂而且繁复,因此透过《礼记》,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小至修身、大至治国的种种思想。无论是礼学所强调的宏观哲学思想、还是孔子所推崇的政治理想和社会伦理观,以及由此衍生的教育思想、美学思想,都可以在《礼记》中找到相应的理论指引。《礼记》通过阐释“仪节”背后所蕴含的“礼义”内涵,深度挖掘仪礼与制度的教化之功,构建了一个系统完备的礼学思想体系,直指人类道德生活的精神内核。

  《礼记》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就是“礼义”的观念。《礼记·郊特性》上说:“礼之所尊,尊其义也”。礼义不是强制执行的律法,而是依循天地万物的常情而形成的规范,因此有潜移默化之功。通过建立普世可行的价值观念,产生维系人心的力量。《礼记》指出,礼义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礼乐教化来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形成一种互谅互让、淳朴敦厚的社会风气,将一切有可能导致激烈冲突的社会矛盾消解于无形。

  《礼记》同时强调道德教育的意义,所以礼治又可以称为“德治”。《礼记》中对个人道德的核心要求是“孝悌”。遵行孝道,本身就是一种治理社会与国家的方法,此种方法甚至比那些具体的行政手段更为根本和有效。《礼记》明确地提出了尊老敬老的思想,并作出了一些具体而实际的规定。“孝悌”观与“礼义”观相辅相成。《大学》篇提出的“修齐治平”的思想,将家庭伦理道德层层推进到国家治理层面,强调国家治理最终要靠人民的道德自觉。

  《礼记》中还大量记载了儒家的天道观与宇宙观,倡导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礼记》指出,天地是万物化生的根源,天地经过相互感通,和合,而展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乐章。《礼记·月令》详细记述了不同月份统治者应当如何符合天时而颁布政令,坚持从礼的层面来认识保护生态环境问题,制礼行礼需符合本国本地的物产量力而行,与今天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谋而合。

  《礼记》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对中国古代社会伦理和政治生态产生了长达数千年的影响,这些思想内容对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其中的礼义思想、生态理念、道德教育等优秀理念,依然指导着当代伦理道德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文辞瑰奇:《礼记》的文学价值

  《礼记》拥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礼记》虽然成书于西汉,但其最早的篇章可追溯到东周时期。由于《礼记》各篇的来源不同,各篇所形成的年代也不同,因此不同的篇目之间拥有着迥异的语言风格与文学特质。

  《礼记》中的篇章,擅用多种文体以说理、讲授和叙事。甚至同一篇章的不同片段,都采用了不同的文体。其谋篇布局极为层折曲妙,有章法严谨如《檀弓》者,有前后呼应如《中庸》者,亦有情节曲折、文法跌宕者;语言整饬而多变,行文繁简而有当。《礼记》广泛应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丰富的辞格赋予了文章以灵动的特性,如《礼运》曰:“故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

  《礼记》中有 26 篇章涉及运用了议论文文体,用论说的表达方式来阐述礼义。这些篇章都拥有着完整的文章结构,论证透辟,条理清晰而且逻辑性极强。如《中庸》《表记》《缁衣》《三年问》《儒行》《大学》《冠义》的大部分片段都注意采用多种手法来说理,其文“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说明文文体也是《礼记》广泛应用的体裁之一,这种体裁主要应用于各种记录礼制的篇章,通过说明的方式来记载各种礼仪的细枝末节。以《问丧》《服问》《问传》《深衣》《投壶》等篇为代表,这些篇章或片段往往不避繁琐,丰赡繁富,不余一言。虽然看似拙笨,但是细致入微的说明让人能够对它们所讲述的礼仪了然于胸。宋代李涂说:“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质”。

  《礼记》的叙事手法也可圈可点,为人称道。像《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等篇章的一些片段,拥有着极强的叙事性。这些篇章主要是以叙述的表达方式,记载有关“礼”的言行及事件,有完整的叙述情节。如《檀弓上》记鲁宋乘丘之战一节:“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队,佐车授绥。公曰:‘末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诔之。士之有诔,自此始也。”全文仅以八十一字,清楚地交待了两军交战的地点,庄公的随从情况、坠车、被救,县贲父之死,庄公哀诔等,情节完整,且曲折波澜,文学价值极高。

编辑:张懿程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