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米养亲”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山东宣传作者:柏祥伟 2023-04-11 09:59
泗河源湿地
仲子家乡济宁市泗水县至今流传着他百里负米孝敬双亲的故事,县城北岸的泗河岸边,留有“仲子负米歇肩处”。“负米养亲”的故事,感动后人,以仲子为楷模,这里形成了崇善尚德的社会风尚。
负米养亲
仲子“负米养亲”场景图
相传仲子早年家境贫寒,常以野菜劣食度日。仲子早年离开鲁国卞邑(今泗水县泉林镇)追随孔子去曲阜求学后,时常担心父母身体,便去山中砍柴捕猎,卖钱买米,然后背负米袋沿泗河逆流而上,行百里回家,孝养双亲。如是长年累月,历经风霜雪雨,直至父母去世。仲子哀思:多么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呀!可是,即使他再想继续奉养双亲,都不可能了。孔子知此事,感叹道:“仲由侍奉双亲,可以说在父母生前竭尽心力,去世之后倾尽哀思。”
色难与色悦
仲子负米养亲,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素之一——孝亲文化。
探究其中精神价值,首先是感恩。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仲子懂得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并知道如何才能让父母感受到他的孝敬之心,并让父母因此欣慰。
《论语·为政》记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孝敬父母什么最难?“色难”,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如果流露出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为这会让父母不安心。
有人认为,给父母买东西,带父母去旅游,照顾生病的老人,这些就是孝顺父母。其实,这只是物质层面的孝,精神层面的孝是应该有一颗恭敬的心,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让他们感到快乐、幸福。
泗水仲庙
仲子把行孝作为毕生的修行。一个人偶尔色悦不难,难的是日日色悦。
色难与色悦仅有一字之差,却有天地之别。难与悦,关乎一个人的修养,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是人生自我控制和调整情绪的能力,更是人生不断成长和学习的过程。色难与色悦,是衡量一个人孝心的道德标尺。
孝敬与孝顺
“夫孝,德之本也。”“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双亲。
孝分为孝敬和孝顺。孝敬是指孝敬老人礼物,照顾老人衣食起居;孝顺是指多听老人的话,不忤逆他。行孝,首先要从顺做起,如果没有原则性的问题,就顺着老人;即使有原则性的问题,也要注意自己的语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会有一种自卑感,生怕自己成为孩子的累赘,顾忌太多,常处处小心翼翼。
孔子的另一位高徒曾子,也是著名的孝子。他有一次锄地时,不小心误除了瓜苗,被父亲暴打了一顿。父亲打他时,他不闪不躲,最后被打得晕死过去。但他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给父亲认错:“孩儿不孝,做错了事情,害得父亲生气。”
孔子知道这件事情后,给曾子讲了个故事:“舜的父亲瞽叟,受后母的挑唆,对舜一点都不好,动辄打骂。你知道舜是怎么处理的吗?父亲骂他时,他就听着,不跑;但父亲若要使用大棒时,他就跑。”舜孝顺父亲的方式是:想要使唤我时,我会出现在身边,但想要杀我时,我就让你找不到。
做到孝很不容易,做到顺更难。没有原则的顺是愚昧无知的,而理性的尊敬才是更合理的孝。对父母的孝道并不是通过“完全听从”父母来呈现,而是在“尊敬和孝敬”父母的同时,也能“表达和尊重自己”,让双方都处在一个相对舒服、不背负太多压力的关系里。这种孝和敬结合的关系,才是家庭中更为健康的相处方式。
孝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读《弟子规》学孝文化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泗水县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梳理和萃取儒孝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以人们最关心的孝道为切入点,在孔子诞生地尼山脚下的圣水峪镇试点开设“乡村儒学讲堂”,讲授《论语》《弟子规》《孝经》等经典,让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身边人,并对孝道模范给予奖励,唤起人们孝亲敬老之情。
金庄镇的陈长青,8岁那年爸爸身患重病,妈妈精神受损离家出走。陈长青在自己身上做试验学会给爸爸扎针,铰断辫子卖钱为爸爸买药治病。
泗张镇的高长青,在前夫不幸去世后,带着双目失明的婆婆再婚,其至孝至诚成为当地美谈……
“儒风孝道之乡”,孝道风行。
泗水通过打造乡村儒学讲堂、圣源公益国学大讲堂和广场儒学讲堂,助力孝文化传承创新,进一步推进了乡风文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的今天,我们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断传承和创新孝道文化,融洽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
编辑:张懿程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