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论坛在京举办

来源:“实修实学”微信公众号作者:姚洪越 朱康有 2022-12-27 15:39

  由中国实学研究会、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党建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主题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在京举办。会议采取线上形式,来自全国高校马院和科研院所90多名专家和师生汇聚云端展开讨论。

  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中奇在致辞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要不断加大和国际学者的交流和合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守中华立场;从其他国家和文明中汲取养分,面向世界推进学术研究、增加影响力。

  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王杰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实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流派,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支撑要素。论坛研究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深邃的理论素养。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秘书长赵庆杰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两个结合”的最新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的历史定位,凸显了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深厚资源、丰厚沃土的价值以及中国共产党通过理论创新、治国理政、建设国家推动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提升中国人民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使命担当。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鲁娜教授主持了上述开幕式讲话。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书记罗文东研究员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科学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丰厚资源。我国有大量优秀文化成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韩国檀国大学金周昌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是吸引东亚知识分子的重要内容,儒学从帝国儒学到民主儒学的转化发展,可以从这一思想中汲取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儒家哲学思想结合,可成为一种新的哲学理念,并能推动民主发展,克除帝国儒学弊端。

  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强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思维方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信仰,从而融入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党的长期执政,最终靠的是人民群众文化的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地维系和统一起来。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颜利指出,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讲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的精彩故事,创新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重视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

  天津大学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中心朱康有研究员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讲到并概略阐述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其历史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应从一定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上,深化对“第二个结合”的认识。

  河北大学田海舰教授指出,要“马中西”相融通,摒弃“体用二原”的思维模式,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先进性与大众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传承性与创新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有效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日常生活世界。

  山东大学吴文新教授指出,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融通提出了新要求。这是一个实践历史和理论逻辑并行且相互作用的过程。融通的基本方法是以“马魂中根西用”为原则,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综合创新,最终形成“中华社会主义”新文明形态。

  北京科技大学宋伟教授指出,从中国共产党依靠党的自我革命、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以及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实现新发展等方面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的创新举措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新的参考范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机关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刘志明研究员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和创造性升华,为我们树立了“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北京外国语大学田辰山教授指出,人类迄今为止主导走向的是一条精神异化与物质异化道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皆是优化共生体系的学说,二者结合必将开创人类第二次启蒙的文明新形态局面——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世界秩序。

  日本北九州大学邓红教授指出,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将宇宙分为自然之大宇宙和人心之小宇宙,融通古今东西不变之理,认为人的价值在于道德自觉性,强调明本心的思想教育,主张明实理、做实事,提倡简易直截的实践学风。这启示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建立在“仁爱”这个共有人性基础和道德精神依托之上。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邓国峰教授指出,要深刻认识到网络空间中呈现的话语渠道多元化与话语权力去中心化、安全治理精准化与渗透方式隐匿化、协同治理简易化与虚实叠加复杂化、风险隐患窗口化与脱离现实割裂化等特点,通过长效机制实现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

  衡水学院魏彦红教授指出,董仲舒“调均”思想的起点是一种经济调控政策,其意义在于社会制度的完善,更倾向于儒家价值观念的融合与渗透,对今天调节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以及社会各阶层的管理上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首都师范大学孔德立教授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可以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是因为中华民族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与认同。近代以西方民族与文化为参照,以汉族为主体,凝聚其他少数民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

  华侨大学薛秀军教授指出,在与欧洲现代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中,中华文明逐步孕育和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现实整合,必须以既源于现代化又能对现代化进行“原创性”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为中介。要以大历史视野分析和把握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互动。

  重庆邮电大学郑洁教授指出,要积极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意蕴,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守文化自信自强的文化底色;大力发展高质量文化事业,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在文化发展进程中站稳根基,开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篇章。

  北京科技大学李艳艳教授指出,文明问题涉及民族、国家的认同,同时又是超越民族、国家等传统认同对象的崭新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继承了现代性的基本精神,超越了以牺牲人自身的发展为代价来服务于资本增殖的现代文明模式,采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崭新现代文明道路。

  北京大学杨柳新副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意味着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兴起——既超越了当今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又继承了中华传统德性政治文明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为新政治文明提供了思想指引和道德批判价值准则,中华传统提供了绵延数千年的“活”的德性政治文明根基。

  沈阳师范大学刘润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证明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兼容性,超越了一直以来被西方奉为市场经济圭臬的个人本位价值观,打破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市场经济“价值中立”说,解构了现代市场经济的西方宗教伦理和资本主义一元文化阐释,为现代市场经济提供了社会主义文明治理新路径。

  辽宁理工大学魏新河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理论中关于以工业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规律。人民经济是以人民为主体,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服务的经济理论和经济运行模式,其根本目标是人民群众幸福最大化,代替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

  江苏师范大学梅良勇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论断,这是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河北农业大学祝大勇副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理论源出于又丰富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理论;创造了超越于资本主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鲜明而深刻的共产主义意蕴和指向。

  衡水学院曹迎春教授指出,传统文化中的乐观精神、忧患意识、担当精神、创新精神等,汇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并成为其核心内涵。其中,董仲舒思想便是一支重要的精神支流。北京理工大学陈洪玲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正确的斗争方向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秉持坚定的斗争原则巩固党内团结,运用灵活的斗争策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供了重要保证。

  北京大学王久高研究员指出,实现中国革命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应准确理解历史文化的精神、精髓;要有问题意识,着眼于时代和社会需要,赋予新的内涵和形式;具备可供转化和创新的丰富的土壤和环境;广大人民群众是实现“两创”的活水源泉。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任国征研究员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要深入挖掘、系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构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话语权。

  北京工商大学赵春丽教授指出,党的“自我革命”话语是不断对自身发展状况进行净化、完善、革新和提高的话语的集中表达。它反映了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长期持续获得普遍的政治认同和获得人民拥护的功能,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与国际话语权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雷江梅教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类轴心文化之一,既以博大精深的内涵意蕴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文化滋养,又以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培育着中华儿女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

  北京建筑大学张国副教授指出,要加强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连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相关重要论述加以比较,并关注它在具体工作方面的贯彻执行,开展多学科研究。

  北京工商大学田建华副教授指出,用科学性、批判性、时代性原则来审视区域传统文化,继续深入挖掘区域文化基因中的优秀文化特质,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发展高质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让区域文化实践助力民族复兴。

  北京工商大学杨春花副教授指出,中国传统信仰整体上呈现以下特征:神权依附于王权;非常注重现实生活;很强的功利性和多样性;相对重形式而轻内容;具有融合性,信仰对象多种多样。

  英国爱丁堡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生王志威采用民族志方法论,以“日常国族性”、“国族/民族主义话语”与“‘狂欢节式’的(中文)互联网”作为理论框架,分析了国族认同如何在中文互联网上被各种社会政治行动者(尤其是普通网络用户)进行话语(再)生产。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姚洪越副教授最后总结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主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活力的主体;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时代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基础和资源,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更好发展。部分高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会并发言。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