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桃花源”里觅新景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龙军 赵嘉伟 2022-05-18 14:52

  1600多年前,东晋诗人陶渊明或许不曾想到,他写下的《桃花源记》,竟会让一种遐想穿越时光、迤逦千年。

  桃花源,是空幻、是理想、还是尘世净土?

  1600多年后的初夏,记者带着一卷诗书和千年情思,沿沅江而行,寻芳“桃花源”。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③】“桃花源”里觅新景

桃花源里春色满园。刘伯源摄/光明图片

  从长沙出发,车沿着长张、常吉高速疾驰,两个多小时便到了藏于青山碧水间的“福地洞天”——湖南常德桃花源。以前到访这个隐秘之境,须乘船走沅江、入水溪,或沿山林曲折绕行,寻访者“遂迷,不复得路”便不足为奇了。

  “现在,公路网早已四通八达。从桃花源到常德市城区,30分钟足够了;到张家界、凤凰、韶山,也不过两小时。喏,40公里外是桃花源机场,天南地北的朋友都来啦。”桃花源人李宁自豪地告诉记者。

  便捷的交通,让曾经难觅更难至的桃花源,成了随时可以抵达的闹市田园!

  脑中思绪纷飞,脚下已到“夹岸数百步”的桃林。尽管桃花已谢,但春芳犹在,果然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我们比古人更有眼福,当年的一方桃林已绵延万亩,每到春季,近百个品种、十多种花色的桃花便争相绽放,姿彩各异。

  “若陶渊明现在到访,还能品一杯桃花酿,尝一碟桃花糕哩。”在此从事文物保护27年的刘新农对记者说。

  自小成长于桃花源的他,大学毕业后回乡工作。这里108块古碑、117副楹联、15处单体古建筑分布在哪里,源自哪个朝代,他都清清楚楚。

  在桃花源,他去得最多的是桃花山。沿山路拾级而上,桃花山牌坊、菊圃、集贤祠等国保级古建筑,如画轴舒展般渐次呈现。

  这些胜景,无缘纳入陶渊明笔下,却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一部《桃花源记》,孟浩然、王维、李白等文人雅士纷纷前来,留下墨宝;官府则不断修筑庭阁楼台,栽种桃花,更添桃花源亭阁寺观之盛、诗文碑刻之丰、人文积淀之厚。

  缓步徐行间,眼前现出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白鳞洲。岛上人家曾靠捕鱼为生。

  “不知当年诗人笔下的武陵渔郎,是否就居住在此?”记者浮想联翩,信步登岛。

  小岛上,依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岛民们田里躬耕、河边劳作,延续千年的画卷有了更丰富的艺术呈现。

  走进五柳湖畔的桃源工艺术博物馆,一座长15.88米的巨型柳木根雕直入眼帘,画面上是活灵活现的《桃花源记》“实景图”。

  据说,70多名木雕匠历时数年,在树龄1600多年的老树虬根上精雕细刻,方才再现了当年诗人笔下的秦谷风貌。

  昔日先民,“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过上了宁谧的田园生活。今日桃花源人,又是怎样一番生活景致?

  “新武陵人”谢元的家,给了我们答案。

  “来来来,喝擂茶!”主人未到,茶香已至——飘着芝麻的油润、生姜的辛辣、茶叶的清香……31岁的谢元手捧茶碗迎接记者,满面皆春色。

  喝擂茶是体验当地民风最直接的方式。擂茶,即用茶叶、芝麻、姜等擂制、调和而成的汤饮,又称“五味汤”。桃花源流传一首民谣:“走东家,跑西家,喝擂茶,打哈哈,来来往往结亲家。”

  谢元一家祖祖辈辈居于桃花源,家在桃花源最早的建筑——始建于晋的桃川万寿宫脚下。公元1112年,宋徽宗曾亲笔为该建筑题写匾额。

  深居福地的谢家小院,如今成了热气腾腾的“农家乐”。小院里,青瓦灰墙,菜园鱼塘,三层小楼,四代同堂。

  擂茶是小院的主打产品。谢元是当地“擂王”,在首届擂茶比赛中拔得头筹。抖音名叫“擂茶小哥”的他,发挥学音乐的优势,写歌、唱歌,在网上带火了擂茶。他还推出了100多个以擂茶为主角的原创短视频,主题为:一桌湘味解乡愁。

  当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村民们款待误入桃花源的渔人,不知桌上是否有喷香擂茶?如今,这茶碗里,不仅盛着千年不变的待客之道,还盛满新生活的和美与希望。

  好客的武陵人,见证了桃花源近年来的华美蝶变——

  成为国家5A级景区,面积由2平方公里增至近20平方公里。桃林铺展到了村民家门口,满眼皆是景,到处能留客。不少村民和谢元一样吃上了旅游饭,白天务农,晚上参演《桃花源记》,有的还成了景区导游、车船司机、驾船渔郎。

  沅水河畔,田畦青青,真可谓“桃花源里可耕田”。当地除了种粮,还有清江浦果桃、汤家山皇菊、白鳞洲蔬菜……一村一品,各有特色,一张张沾着泥土清香的“名片”,从桃花源递向四方。

  陶渊明如果故地重游,又会写出怎样一篇《桃花源记》呢?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