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山东手工艺人推陈出新 助非遗文化“破圈”而立

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李明芮 2021-12-28 10:40

媒体记者欣赏鲁秀文化。 李明芮 摄

  非遗文化被誉为“人类的生命记忆”“活态文化基因”,但近两年受疫情影响,文旅行业遭受打击,全国庙会、集市等大量减少,非遗展演展示无法开展,企业和传承人生存状况受到影响。面对困境,山东非遗传承人迎难而上,通过跨界融合、交流互鉴等谋新出路。

  记者连日来跟随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第五届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媒体行活动走访济南、泰安、德州等地,欣赏到各地多彩非遗文化,目睹了非遗传承人们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推陈出新,推动非遗文化“破圈”而立。

媒体记者亲自体验泰山皮影。 李明芮 摄

  “非遗+创意”传统变时尚

  一缝一合,针线在戴军的指尖上跳起舞蹈。“最初是为了有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但在20年裁剪刺绣间,随着手艺日臻成熟,我也深深体会到民族情怀的滚烫——国服蕴国魂。”

  出身鲁绣世家的戴军,是国家级非遗文化鲁绣传承人。他15岁跟随姥姥学习鲁绣技艺、旗袍制作,30年来,已为数百名客户量身定制了2000多件旗袍及中式服装,致力于鲁绣的传承与弘扬。

  但传承并非一成不变,面对非遗传承经历的“寒冬”,戴军深感推陈出新的重要性。除了做旗袍、中式服装,戴军还依托鲁绣制作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包括团扇、文具等,并逐步结合现代元素,让年轻人对传统工艺更感兴趣。“这些物件虽小但意义大,承载着传统文化内涵。也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让年轻人了解和热爱鲁绣和传统文化。”

  戴军说,以前,自己常为老顾客往返于国内外,但现在受疫情影响,无法为海外顾客量体裁衣,只能远程操作。“仅通过视频通话和几个关键尺寸,同样能制作出让外国友人满意的鲁绣旗袍,在这个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大家对中国非遗文化的喜爱。”

手工艺人现场演绎金丝彩贴技艺。 李明芮 摄

  “非遗+扶贫”拉动就业

  花团锦簇的牡丹图、端庄的《孔子像》、巨幅的《松鹤延年》……十几平米的工作室里,悬挂着近百幅精美的金丝彩贴作品,马丽正在伏案工作。

  幼时起,马丽就对金丝彩贴产生浓厚兴趣,在嫁入金丝彩贴世家之后更是潜心学习,并与家人积极推动金丝彩贴技艺申遗,独创金丝彩贴烙画工艺。“但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年轻人对金丝彩贴的兴趣在减弱,一些对金丝彩贴产生兴趣的民众又不能靠它谋生,这也对金丝彩贴技艺的传承带来冲击。”

  “我了解到很多下岗女工和无业妇女没有脱贫能力而且还很喜欢金丝彩贴,就萌生了将金丝彩贴做成产业助力脱贫的想法。”在马丽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还能带领更多人脱贫致富。马丽同家人成立了公司,培训妇女学习非遗技艺,已累计解决30余名失业妇女和下岗员工的就业问题。

  目前,金丝彩贴已成功入选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示名录,马丽所在的金丝彩贴世家的金丝彩贴作品多次获得国家专利以及30多项版权,并被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破格接纳为大会标志性产品。

  非遗交流互鉴促文化传承

  “从2009年至今,我共表演了泰山皮影近3000场,先后到美国、法国、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表演和文化交流。”近年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第七代传承人范维国对外积极展示泰山皮影和泰山皮影工艺品的魅力。

  范维国幼时就跟着父亲学习泰山皮影,如今作为传承人,更是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努力。“为使泰山皮影与时俱进,我们在传统曲目上融合了很多现代元素,创作出《时间都去哪了》等现代剧目,令作品更贴近年轻受众的喜好。在完整保存泰山皮影技艺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了西河大鼓、山东四板书等表演技艺。”

  “非遗传承人要具有文化自信,吸收当今世界流行语言符号,推动中国民间艺术的国际化。”范维国说。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