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王学斌 2025-02-19 09:35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2日的讲话,收录在《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这篇重要文献意蕴深邃、立意高远、古今贯通、气象宏阔,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深入系统阐述,是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宏远规划,也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根本遵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特质、形态与创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念兹在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五大突出特性的提炼,彰显百年大党高度的文明意识与文化自觉,体现了中华民族主动认知自身、解释自身且定义自身的能力。

  具体而言,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趋向。较之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之兴衰起灭,中华文明始终一脉相承,除却客观的地理格局、气候条件因素,就内在而言,中华民族的人类遗传基因与国家文化基因一直延续不断、完整保留。于此漫长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因此,连续性亦内生为中华民族习以为常的历史意识,无此“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考察文明之延续,切忌只观其不变,而忽略其变。往往动态的变迁正是文明的活力所在。中华文明正是凭借其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革故鼎新的强大气魄,不断突破“山重水复”,屡屡迎来“柳暗花明”,从而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信念。文明的发展,必然需要一定的人口数量、经济体量及疆域面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养成了一种独特的集体主义精神,每位成员具备了极其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恢宏格局。中华文明是一种乐于且善于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开放体系,形塑了极为恢宏的文明格局。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无时无刻不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丰富了自身,也馈赠予他者,“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和平性是中华民族的本质属性。中华文明自古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凭借其崇尚和平的本质属性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交流,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实现本土化,从来没有产生过文明冲突和宗教战争。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党中央更以大篇幅详论“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接着,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深刻阐述了“两个结合”重大理论的内在逻辑与战略意义,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预示着结合主体的对等性。“彼此契合”的基础是承认双方的异与同,所应秉持的态度是承认结合双方的主体对等,同时“结合”并非天然形成,真正的实现有赖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持续推动。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意味着结合造就了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需要我们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要深谙“互相成就”的具体条件,即“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其次,要明确“互相成就”的实质过程。“第二个结合”既然是深刻的“化学反应”,它必然要经历一个极为繁复多变的历程。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指明了结合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这提示我们,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与现代化不是对立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植根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从而中国式现代化得以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揭示了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必然性。这要求我们在实现强国复兴的愿景中,要不断反思以往那些习以为常但已落后于时代和实践要求的观念、做法、路径,不被成见所局限束缚,不因陈规而裹足不前,以敏锐的理论意识、勇毅的开拓精神打开更广阔的文化空间。

  “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时,要时刻以强烈的理论自信、文化自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三点原则。

  坚定文化自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文化自信具有传统的厚度、历史的广度、文明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温度,所以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秉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立足当代,我们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也正因为如此,“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坚持守正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言,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遵循“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古今贯通、中西会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魂若不凝,根终萎顿;根倘不固,魂无所附。因此,坚守好魂和根,就要运用“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持续巩固文化主体性和党的文化领导权,从而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