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在被人们纳入认知的视野作了种种探究后,这里试图从价值趣向上对其底蕴再作寻问。离言绝待的“道”所示于人的是天人之际的消息,领受这消息用生命的体悟也许比智思的推求更切当些。
中国哲学的源头或可上溯到临世于殷周之际的《周易》,那被用于吉凶贞问的筮卦所默示的乃是人对“命”的究竟的眷注。肇自老子、孔子,哲学的旨趣转而辐辏于“道”——它意味着以价值自觉为枢机的人生境界在中国人这里的开悟。
近日于网上再次读到杜维明先生发于《读书》1989年第6期的继承五四发展儒学》一文,这篇文字是对我就其所谓“儒学第三期发展”之说曾提出的若干质疑的应答。此文初问世时,我正被一次不小的学术之外的麻烦牵连着,竟终于未能得暇属稿相酬。
在戴震义理之学系统中,“性”是沟通和联接天道与人道系统的媒质和桥梁,这就为戴震尽实致知的认识论思想在理论上和逻辑前提上奠定了基础。
我们从近些年的媒体、网络、报刊杂志乃至人们的日常言谈中,很明显有一种感觉,20年前人们不敢谈不愿谈,被国人看作是封资修的封建保守腐朽落后愚昧的东西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中,
在孔子思想向孟子思想的过渡演进过程中,作为孔门最重要弟子之一的曾子思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没有曾子,就不会出现孔子思想的发扬光大
在孟子的政治思想学说中,与其仁政学说密切相关的是他的社会分工理论。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没有政府,没有官吏,没有道德规范和礼义制度,一切都处于原始共有的分配关系中。
作为十八世纪著名的学术巨擘和思想家,戴震为中国思想文化宝库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本文从“志存闻道”的学术路向、戴震义理之学思想形成与确立的三个阶段、戴震义理之学思想形成原因之辨析及戴震义理之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四个层面对戴震义理之学的形成、
殷周以来的神权政治统治经过西周末年怀疑、批判思潮的激荡至春秋时期发生了重大转折,剧烈的社会变革冲击着殷周以来的宗法血缘等级制度和传统的政治价值观念体系,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