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 从宋明人性论的演变看理学的总体走向及其内在张力(丁为祥)

    于宋代理学,王夫之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微有宋诸先生洗心藏密,即人事以推本于天,反求于性,以正大经,立大本……”(《读通鉴论》卷十九)又说:“有宋诸先生,推极于天而实之以性,核之以心得,严以躬修,非故取其显者而微之,卑者而高之也。”

    2007-05-20
  • 《论语精读》

    2007-05-20
  • 民主政治与儒学传统——徐复观“双重主体性”思想述评(丁为祥)

    新文化运动以降,科学理性与民主政体一直充当着权衡传统文化的价值标准。在这一标准下,传统文化要么被绑在专制政权的“战车”上进行宣判,——被视为专制政权的思想后台;要么则因为缺乏科学与民主等所谓现代性因素而被视为“历史的垃圾”。

    2007-05-20
  • 《论语精读》

    2007-05-20
  • 《论语精读》

    2007-05-20
  • 传统·普遍性·现代化——读《儒家伦理争鸣集》并对双方分歧的再反思(丁为祥)

    学界关于儒家亲情伦理的争论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儒家伦理的评价问题,分歧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的不同心态上;第二层次则是儒家伦理有无普遍性蕴涵与现实意义的问题,其分歧主要在于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不同的智慧形态与研究进路上。

    2007-05-20
  • 关于文化保守主义的笔谈(王忠 丁为祥 皮介行 张宝明 陈明)

    :《原道》丛书创立已有10周年,其间换了6家出版社,最近转至大象出版社,并改名为《新原道》丛书。《原道》丛书及其同人一如既往地坚持面向现实和未来的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立场,是值得一提的一道风景。最近王忠针对《原道》丛书,撰写《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没落》一文,在圈内引起争论,由于这些争论具有近几年中国思想文化论争的某些典型结构,本报特组编一组文章进行讨论,以促进人们进一步思考,尽管文化总是首先在于实践。

    2007-05-20
  • 也说“验之出土文献与历史”——答尹振环先生[1]

    尹振环先生撰文《论<老子>需要验之出土文献与历史》(见《哲学研究》2003年第1期,以下简称“尹文”),对拙作《老子道论价值取向辨略》(见《哲学研究》2001年第6期,以下简称《辨略》)提出商榷,其以“验之出土文献”、“验之历史”置辞,断言老子学说为“政治哲学”,指摘拙论对老子道论之价值取向的辨说乃是“远离了”《老子》一书的“主题”。

    2007-05-20
  • 儒墨之辨

    在先秦诸子中,“俱道尧舜”的儒墨两家比起他们各自与道、法、名、阴阳家的关系来有着近得多的学缘。然而,正是这份使他们有可能更深地相知的学缘,引发了他们间的激切而持久的论辩。早期杂家人物尸佼纵论诸子,有“墨子贵兼,孔子贵公”而“实一”之说(见《尸子·广泽》),而《淮南子》则称:“墨子学儒者之业,

    2007-05-20
  • 先秦名家琦辞辨微

    被称作“名家者流”的惠施、公孙龙虽比起先秦其他诸家来更多地“以善辩为名”,但看似巧智的言辩毕竟淹贯了切实而确凿的价值取向。非价值中立的名辩态度使那些被讥为“琦辞”、“怪说”的论题未可以戏论漫评,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聪慧的辩者终于未能把名言之辩引上形式化的向度以建构相应的语言或逻辑之学。

    2007-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