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 子思书再探讨――兼论《大学》作于子思

    子思原书各篇可分为三类,一是子思所记孔子言论,二是子思本人著作,三是弟子所记子思言论。除了原本《中庸》、《表记》、《坊记》、《缁衣》外,郭店简《穷达以时》亦属第一类;

    2007-05-20
  • 《淮南子·缪称训》所见子思《累德篇》考

    《淮南子·缪称训》除首尾两段为编者所加前言后语外,其他悉为子思书佚文。而种种迹象表明,这篇佚文正是《后汉书》李贤注所提到的《累德篇》。该佚篇与子思的其他著作血肉相连,与郭店简中子思弟子遗著也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2007-05-20
  • 《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

    《易传》的成书与性质,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唐代以前传统的观点认为,《易传》作于孔子;自宋人欧阳修以来,人们多认为《易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以后、与孔子无直接关系的儒家经典;最近,陈鼓应先生提出,《易传》不但成书于战国以后,而且是一部道家系统的作品。按照上章的辨析,这些观点都有或大或小的偏失。

    2007-05-20
  • 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说

    现存最早谈及孔子与《易传》关系的文献是《史记·孔子世家》,这也是孔子作《易传》说的最主要的根据。《史记》原文是:“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在这里,关键是如何理解“序”字。

    2007-05-20
  • 孟子车非孟子说——思孟关系考实

    根据本文的新考,子思年九十二,生活在公元前504-403年之间,但这仍不能与孟子时代相接,而多种典籍中有关孟子受业于子思的说法乃至有关子思、孟轲相见的记载又难以置疑。实际情况是:孟子虽然深受子思及其门人的影响,

    2007-05-20
  • 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

    确切地说,“疑古”、“信古”等的“古”,是指北宋庆历以前传统古史学而言的。孔子整理六经和汉代学者整理先秦文献是中国历史上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史学重建活动,由此形成的传统古史学一直为汉魏隋唐时期的学者所遵信。

    2007-05-20
  • 孔子学《易》考论

    孔子是否对《周易》曾有精深研究?本来,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汉书·儒林传》称,孔子“盖晚而好《易》,

    2007-05-20
  • 人文主义宗教与宗教人文主义

    如果可以用宗教、人文主义这些概念来分析中国思想的话,就不难发现,中国的宗教和人文主义传统都源远流长,而夏商周三代的宗教和人文主义正是儒学产生的思想背景。我以为,孔子对它们的取舍,已经基本决定了儒学的性质。

    2007-05-20
  • 《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绪论(下)

    孔子与《周易》的关系是中国学术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李镜池先生等因《史记·孔子世家》有“孔子以《诗》、《书》、《礼》、《乐》教”之语,便推测“可见孔子没有拿《易》来教;人说孔子以《六经》教弟子,恐怕在西汉才有这个说法。”

    2007-05-20
  • 《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绪论(上)

    中国历史上以诸子学、经学、玄学、佛学、理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学术体系本来没有一个总名,所以对这套学术体系的研究,有人称之为“中国思想史”,有人称之为“中国哲学史”。其实,“思想史”、“哲学史”这些范畴都是舶来品。严格地说,就象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与宗教一样(说详下文),中国也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史。因而,用这个概念研究中国学术,应该以超越的态度处之,重新界定和解释它,就象我们应该超越地理解哲学一样。

    2007-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