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近代蜀学大师的文献集成性成果

——舒大刚、杨世文主编《廖平全集》简评

来源:孔子研究作者: 2016-11-29 14:42

  廖平,字季平,晚年号六译老人,四川井研人。清咸丰二年(1852)出生,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任龙安府教授。人民国后,出任成都国学专门学校校长。五四运动前夕,患病退居乡里。民国二十一年(1932)病逝,享年81岁。廖平是近代蜀学复兴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全国著名的经学大师和思想家。他一生潜心学术研究,弟子遍蜀中,培养出的著名学者有吴虞、蒙文通、李源澄等。廖平的经学理论曾深刻地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廖平逝世后,章太炎曾为其撰写墓志铭,高度评价其学术贡献;蔡元培等人发唁电称其“能汇通百家,冠冕诸子”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则将他列为经学时代的殿军。廖平的著述多达数百种,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四部。然而,除《廖平选集》外,此前一直没有全集问世。最近,由舒大刚、杨世文主编,杨世文、舒大刚、邱进之、郑伟、刘明琴等校点,历经四年编校完成的《廖平全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发行。《廖平全集》共11册,500多万字,收录廖平已刻、未刻各部类著述108种,集外单篇文章48种,对近代经学大师廖平的著述进行了全面搜辑和系统整理,是我国第一部廖平著述的集成性汇辑整理成果,为研究廖平生平、著述和思想提供了最完备的原始文献。《廖平全集》的出版,必将推动当代蜀学研究和廖平经学研究更上一层楼。

  《廖平全集》的编校特点和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汇辑了廖平著述,二是编次校核皆称精审,三是清晰反映了廖平经学六变的脉络

  一、全面汇辑廖平著述

  据学者考订,廖平一生已刻、未刻各部类著述多达数百种。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界曾以不同形式陆续出版过多种廖平著作的选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李耀仙主编的《廖平选集》(巴蜀书社,1998年)。该选集分上下册,共92万字,收人廖平著作15种,以经学著作为主,包括《今古学考》、《古学考》、《知圣篇(正、续》、《孔经哲学发微》、《经话(甲、乙》、《六变记〉、《王制订》、《王制集说凡例》《周礼订本》、《起起穀梁废疾》、《释范》《何氏公羊解诂三十论》、《春秋左氏古经说疏证》《春秋三传折中》、《文字源流考》。而新出版的《廖平全集》11册,收人的廖平著述多达108种,共500多万字。无论从收书数量还是著述总字数看,全集都远远超过了选集。

  以舒大刚、杨世文为主编的编校集体,文献学素养深厚,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广泛搜求,精编精校,终于以四年之力使这部《廖平全集》得以顺利出版。该全集的编校者根据存世廖平著述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九类,外加附录,共为十类,包括:(一)群经类,17种;

  (二)周易类,5种;(三)尚书类,6种;(四)诗经类,2种;(五)三礼类,11种;(六)春秋类,16种;(七)杂著类,14种;(八)医书类,26种,附6种;(九)术数类,4种;(十)附录,6种。不难看出,新出版的《廖平全集》作为一部文献集成性成果,为近代蜀学和廖平学术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完备的原始文献,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编次校核皆称精审

  著名古文献学家黄永年指出,古籍整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一个旧本为底本加以校勘,二是汇集各种旧本并增添新材料进行重编(《古籍整理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67—168页)。这部《廖平全集》是对廖平著述的第一次全面汇辑,整理工作非常繁复,故而必须采用重编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该全集的整理工作具有准备充分,编次有序,校点精良等一系列优点。首先,准备充分。难能可贵的是,在进行编纂之前,团队成员便对廖平著述做了耐心细致的书目调査和考订工作。作为这项调査和考订工作的成果,团队成员郑伟以两年之功完成了专著《廖平著述考》(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根据这项成果,可考的廖平已刊和未刊、存世和已佚、拟撰和未成的各部类著述多达722种。可以说,这一专题考订成果为全集的编纂做了完美的铺垫。其二,编次有序。此前的《廖平选集》因收书数量少,未作分类,致使《廖平全集》的分类工作无先例可循。全集的编校者依据南宋著名文献学家郑樵在《通志·校雠略》中提出的“编次有序’、“必谨类例”等原则,对廖平著述做了合理的分类。编校者先以四部分类作为编次原则。廖平是近代经学大师,其经学著作在其所有著作中所占比例很高,故全集编校者以“群经”为第一类,以调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等专经为第二至第六类;由于子部和集部著述的数量不多,因而编校者将这两部类著述归人“杂著类”。此外,全集的编校者还运用《汉书·艺文志》分“道”与“术”为两类的思路,将作为“术”的“医书’、“术数”分别归于第八、第九类。其三,校点精良。全集编校者以保持廖平著述的原貌为基本原则,根据版本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等不同方法加以校勘,订正了不少文字讹误脱衍,大大提升了廖平著述的文本质量。

  三、清晰反映六变脉络

  在《廖平全集》所分十类当中,经学著述便占有六类,可见这是廖平所有著述中的重点部分。廖平经学思想以“六变”著称。他曾说“为学须善变,十年一大变,三年一小变,每变愈上,不可限量。”其第一变,把东汉郑玄以来“'混合今古”的经学思想,变为“平分今古”说;其第二变,由“平分今古”说变为“尊今抑古”说,首创托古改制;其第三变,由“尊今抑古”说,变为“大统小统’、“古大今小”说。前三变,皆讲“今古之学”;而后三变,则皆讲“天人之学”。其第四变,认为孔子经学不仅有“人学”,而且还有高于人学的“天学”;其第五变,提出“天人大小”说,认为人学分小统、大统,天学分神游、形游;其第六变,以《内经·素问》“五运六气”说解释天人之学,最终独证天学《廖平全集》的编纂,不仅类例分明,而且还清晰地反映了廖平经学六变的脉络。全集编校者对廖平著述先后顺序的安排,与其经学六变的脉络大体对应。限于篇幅,这里仅以其第一“群经类”、第七“春秋类”为例,加以说明。关于“群经类”。反映廖平经学第一变的著述有《经学初程》、《今古学考》、《群经凡例》等;反映廖平经学第二变的著述有《知圣篇》、《辟刘篇》、《古学考》、《尊经书院日课题目》、《经话(甲、乙》等;反映廖平经学第三变的著述有《也球新义》《家学树坊》、《四益馆经学目录》等;反映廖平经学第四、第五变的著述有《知圣续篇》、《群经大义》、《群经总义讲义》、《尊孔篇》、《孔经哲学发微》等;反映廖平经学第六变的著述有《经学六变记》等。关于“春秋类’。《春秋》学是廖平经学的大宗,相关著述的数量居其经学著述总数之首。廖平的《穀梁》学、《公羊》学诸作大多完成于其经学前两变,而《左传》学及“三传”总论则多为其第二变以后的著作。

  《廖平全集》的编纂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难免出现个别瑕疵。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廖平著述分类的个别称名需要斟酌。例如,把第一类称作“群经类”,似不如《廖平著述考》称“群经总义类”更恰切。二是对廖平的某些著述似有忽略使用对校法的倾向。如所周知,凡校一书,必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而全集编校者在校勘廖平的某些著作时,即使存在别本,也未能优先使用对校法。当然瑕不掩瑜,《廖平全集》作为近代蜀学大师的文献集成性成果,必将以其精良的学术品质载人蜀学文献整理和中国经学文献整理的史册,并传之永久。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