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尼山艺术论坛话“两创”:新时代文艺创作要回应“世界之问”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22-09-26 19:11

  “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彰显文艺的力量。”9月26日,作为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首个分论坛,2022尼山艺术论坛在尼山讲堂举办,郑晓华、王一川、傅谨、孙立生、吴可畏、范玉刚等国内艺术领域的名家先后发言,共话“两创”。论坛由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之明主持。

论坛现场

王之明

  郑晓华:书法是流传千年的“中国故事”

  在尼山艺术论坛举办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全国书法篆刻名家精品展在尼山讲堂开幕,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在致辞中指出,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肩负着记录历史、反映时代的使命,抒发情志、感悟生活的功能,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郑晓华

  在此次艺术论坛上,郑晓华发言的题目是《中国书法: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关注的是书法在艺术领域的独特魅力。郑晓华说,中国书法有双重属性:在生活中,它可以是实用艺术;但是施之于艺术表现,它又是纯艺术(Pure Art),而欧美字母书法,基本上属于工艺美术(Craft)范围,“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先民的杰出创造;在世界各艺术门类中,书法,也许只有书法,可以代表中国人在艺术领域的智慧极致。”

  郑晓华说,书法是中国艺术的常青树,一个流传千年、既古老又曲折的“中国故事”。“当代书法的发展,应该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无论在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在社会大众普及层面,还是在书法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包括展览、出版、传播等,可以说几乎在所有领域,我们都拥有比历史上任何时代更优越的发展条件。”

  王一川:《人世间》《经山历海》展示“现代君子之风”

  中国文联第十一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表示,在尼山脚下谈“两创”,自己首先想到的当前的文艺作品中的“现代君子之风”。

  “君子”,在中国古代文艺作品和其他典籍里常常是人格高尚之人的统称,特别是在《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典籍里获得了人伦风范的高尚地位。现代君子之风,则是古代以儒家“君子”理想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制度传统在现代传承和转化的结果,主要是指现代中国人所展现出来的与古典儒家“君子”理想相契合的社会伦理风范。

王一川

  王一川举例说,作为大众艺术的影视艺术门类,在现代君子形象的形象塑造上比较集中并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中的兰考县委书记,在带领全家老小回山东探望母亲后告别时,突然向母亲下跪,集中突出了古代孝道在这位党员干部身上的现代传承。电视剧《觉醒年代》(2021)中以桀骜不驯和坚决的反传统姿态著称的陈独秀,在儿子延年和乔年面前也呈现出父爱的仁厚和柔和的一面,释放出文质彬彬的现代君子之风。电视剧《人世间》(2022)在小说原著基础上更加强化了周志刚一家的仁厚和容让的君子风范。电视剧《经山历海》(2021)与小说原著《经山海》相比,更加突出吴小蒿身上齐鲁文化传统的当代交融。

  傅谨:戏剧传承保护要警惕“假古董”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傅谨应邀在论坛上发言并提交学术论文,傅谨笑言参加本次论坛是他被聘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后在山东的“首秀”。

  作为中国当代戏剧(戏曲)研究领域成果最为丰硕和最具影响力的专家之一,傅谨在此次论坛关注的焦点是“非遗语境下的戏曲传承”。傅谨说,新世纪以来,戏曲行业因非遗事业迅速发展而受惠良多,从政府部门的观念变化到文化部门的机构设置、经费保障上,都为戏曲,尤其是大量濒危剧种,提供了如雪中送炭般的扶持与保护。但由于在短时间内就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这项工作,也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许多类似“仿古建筑”的新兴剧种进入非遗名录。

傅谨

  对于什么是戏剧传承保护里的“仿古建筑”,傅谨说,如果以建筑为参照,在文物部门,对作为文物的古建和仿古建筑之间的分野非常清晰,尽管各地的仿古建筑也可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国家文物局却不会列其为文物保护单位;就像张大千临摹的古代绘画确实有价值,却不是文物。让仿古建筑及绘画的摹本进入文物行列的唯一界限,就是“时间”,所以“清中叶”作为“传统戏剧”的标准之一,原本是很有道理的——遗憾的是从第一批遗产名录评审时,这条标准就被搁置了。在目前的国家级非遗名录里,“传统戏剧”门下有差不多40个左右诞生时间远达不到“传统戏剧”标准的剧种,堂而皇之地列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它们都是以仿古建筑的方式创造出来的,严格地说都只是“假古董”。

  孙立生:艺术工作者要知这句《论语》名言

  山东省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曲艺作家、评论家孙立生在发言中提到了《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此解读艺术工作者与观众的关系。

  孙立生曾受中国曲艺家协会等部门之约,参与了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的编著,为此而阅读、整理了与其相关数以千计的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中的艺谚艺诀,从而愈发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贯穿于中国艺术成长、发展的过程,且在数千年艺术创造者的艺术实践与其受众的磨合中,衍生出“要想好,颠个倒”“不隔语,不隔音,更要紧的是不隔心”“一方水土一方人,惟有乡曲最赢人”等创新思维与理念。

孙立生

  孙立生说,艺谚云,艺术工作者与观众要“不隔语,不隔音,更要紧的是不隔心”,不隔语就是语言必须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自然亲切,字字入耳,句句动心;不隔音就是曲调、演唱要为大众百姓所喜闻乐见,要与观众的欣赏习惯统一、协调;更要紧的是不隔心,就是要了解、懂得观众审美心理、情趣的变化,保持彼此心灵、情感交流的通畅。演员与观众“一不是主婢关系,不把观众当作上帝来叩拜;二不是师生关系,不把观众当作学生来训教”,而是要“把观众当作自己的知心知音的亲友,在多年的演出过程中,既适应观众的审美心理,又提高观众的审美趣味”,“把观众当作合作者,整个演出过程是‘我’与‘你’十分默契的共同创造的过程。”

  吴可畏:传统文化是新作品的内在“驱动力”

  传统文化如何成为当代文艺创作的内在“驱动力”?中国音协合唱联盟副主席,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吴可畏在论坛上发言时,以著名词作家、剧作家阎肃的创作生涯为例,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语境转化始终是阎肃创作的重要“内在驱动力”之一,在歌剧《江姐》、京剧《红灯照》的剧词创作中,在“京歌”《北京的桥》《前门情思大碗茶》《唱脸谱》的创作中,在军旅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军营男子汉》《军营春秋》等作品的创作中,在晚会主题作品如《雾里看花》《万事如意》)创作等方面,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阎肃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

  上世纪90年代,阎肃创作的《雾里看花》一词经由孙川谱曲、那英演唱之后,火遍大江南北。“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烦恼最是无情,笑语欢颜难道说那就是亲热……”

吴可畏

  吴可畏说,这首歌词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辨意味,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名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正反互通,也让我们联想到“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的参禅悟道。尤其令人意外的是,这首作品居然是为央视3.15晚会打假宣传所创作的主题歌曲,把一首主题指向明确且商业气息浓郁的作品用如此哲理化的传统思辨方式创作出来,足见传统文化在阎肃歌词创作中深入骨髓式的影响,也使得这首歌词有了回味无穷的细品魅力。

  范玉刚: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成时尚

  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负责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范玉刚为本次论坛做总结发言,范玉刚说,从这几年甚为火爆的“故宫跑”现象、各大博物馆门前排起的长龙、流行的各类文创产品、中国戏曲进校园、非遗进课堂,以及各种玄幻、仙侠传奇、穿越类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挪用,到影视网游对传统文艺经典的改编,再到登上央视舞台的《只此青绿》成为爆款,都说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几成时尚。

范玉刚

  范玉刚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大论断,立足新时代新方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文化再创辉煌,文艺何为?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特别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文艺担当什么使命?这些问题越来越聚焦于在汲取传统文化力量为世界人民贡献特殊声响和色彩中回应“世界之问”的新时代文艺力量的彰显上。

  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条件的结合,无论是创造性转化还是创新性发展都离不开创意和技术的融入,这使其必然具有当代性特点。范玉刚说,正是借助良好的创意和数字化技术支撑,诉诸于沉浸式体验的戏曲研学文化节目《拿手好戏》,通过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唯美地表达了传统戏曲的隽永魅力,在央视综艺频道开播以来备受好评,不仅增强了国内受众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也为世界人民贡献了独具的特殊声响与色彩。其国际传播还覆盖了美、法、意、日、加、俄、葡、南非等近10个国家。(摄影 袁寒松)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