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王震副教授集解《六韬集解(新编诸子集成续编)》入选2022年度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

来源:儒果儿微信公众号作者: 2023-06-28 09:18

  近期,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主办、崇文书局承办的“第36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武汉举行,会上进行了2021年度、2022年度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推荐活动。经过评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王震副教授集解的《六韬集解(新编诸子集成续编)》荣获2022年度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奖。这是儒学院第二部获得该奖项的成果,曾振宇教授、江曦副教授主编的《孝经文献丛刊(第一辑)》入选2021年百佳图书奖。

  内容简介

  《六韬》分为六卷,各卷分别以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命名,即所谓“六韬”,各韬之下又分若干篇,凡58篇。此书相传为姜太公所作,后人对此多有质疑。主要内容为太公与文王、武王之间在军事方面的问答对话,反映了早期的战争观,包括战争谋略、作战类型、作战指导、战阵、战备和军事人才的培养等各个方面。宋神宗时期,该书与《孙子兵法》《李卫公问对》《司马法》《三略》《吴子》《尉缭子》六部兵书并列,结集为著名的《武经七书》。此次整理,以《续古逸丛书》所收宋本《武经七书》为底本,以日本文久三年刻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陆军印刷所影印明万历刻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明崇祯九年芙蓉馆刻黄献臣《武经开宗》、明天启元年刻茅元仪《武备志》、清光绪二年岭南古经阁刻朱墉《武经七书汇解》、清嘉庆十年刻孙星衍《平津馆丛书》等为校本,对全书文字做了细致校勘,并在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对相关字词、文意做了详明注释。书末附录包括《校订银雀山汉简六韬》《校订八角廊汉简六韬》《校订敦煌唐写本六韬残卷》《群书治要节录六韬阴谋》《西夏文译本六韬》《六韬佚文》和《历代六韬真伪考》等,颇具史料参考价值。

  兵家权谋之祖:

  《六韬》是本什么样的书?

  在中国历史上,军事学领域的著述虽有很多,但仅有七部被视为“经典”,统称为“武经七书”,它们是《孙子兵法》《六韬》《三略》《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其中,《孙子兵法》知名度最高,有“兵学圣典”的美称,它的作者孙武也被誉为“百世兵家之祖”“兵圣”,而《六韬》则显得相对冷门,真正读过它的读者可能并不是太多。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简单介绍: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书名为什么叫“六韬”?具体内容都有什么呢?想真正读懂它,有没有权威的版本可以推荐呢?

  01

  《六韬》的作者是姜太公吗?

  对于很多读者来说,该书似乎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首先一点,就是它的作者是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手持“封神榜”、隐居渭水之滨钓鱼的姜太公。

  《六韬》的内容,相当一部分是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之间的对话,于是,有人认为作者就是姜太公。姜太公何许人也?俗称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既是西周的开国功臣,又是齐国的始祖,因为电视剧《封神榜》和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作者为姜太公这一说法由来已久,如《隋书·经籍志》于“《太公六韬》五卷”下有这样的注释:“周文王师姜望撰。”唐代的魏徵、颜师古等人也都将该书归在了姜太公的名下。有这些大咖站台,这一说法倒也吸纳了相当多的粉丝,至今仍有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六韬》的作者根本不是姜太公,它也不是商末周初的作品,而是一部地道的伪作(即假借姜太公之名而作),真正的作者已经无从考证,持这一观点的人有很多,如晁公武、叶适、王应麟、焦竑、胡应麟、姚际恒、姚鼐、崔述、钱大昭、沈钦韩、王先谦、梁启超、张心澄、蒋伯潜等等,他们对伪书一事虽言之凿凿,但究竟是何时、何人而作,却只能说出一个大概:为战国至魏晋时期的作品。

  当然,还有一个折中派,即作者不太可能是姜太公,但记录的内容没有问题,就是那个时代的东西。这一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要数孙星衍和余嘉锡了,孙星衍认为是“周史传述太公之言”,余嘉锡则认为是姜太公亲自写的,但“有后人增加之文”。

  要彻底搞清这个问题,恐怕极为困难,需要有足够的文献作为支撑,我们姑且不谈。但从文献学的角度讲,说该书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学术价值巨大的兵学经典,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能因为它可能不是姜太公所作、可能不是先秦时期的作品,就忽视了它的史料价值。

  02

  为什么用文、武、龙、虎、豹、犬为题?

  其神秘性,除了作者因素外,还表现在“六韬”这个书名,着实无法让人“顾名思义”。

  相对来说,“六韬”的“韬”字还算容易理解。该字从韦从舀,“韦”是皮革,引申为皮套,“舀(yǎo)”是像捣臼(jiù)那样向下击打,合在一起,就是刀剑像木杵入石臼那样进入皮套,即深藏不露、韬光养晦,引申为韬略权谋之义。“六韬”中的“六”,根据各卷标题,是指文、武、龙、虎、豹、犬。“六韬”的具体所指,就是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那么,作者为什么用文、武、龙、虎、豹、犬作为各卷题目呢?这要从各自的内容说起。

  该书卷一即为“文韬”,卷二则为“武韬”,这里的“文”“武”,指的不是“文王”“武王”,而是文事和武备。明代学者黄献臣称:“文事先于武备,故《文韬》先焉。”(见《武经开宗》)也就是说,之所以如此排序,隐含了古人的治国思想,有大义存焉。《文韬》的核心思想“本于道德”,讲述的是治国图强之道;《武韬》的主要内容虽是讲伐灭强敌、夺取天下的韬略,但也主张“不可轻用其兵”。

  卷三为“龙韬”,主要陈述军队治理、军事行动部署和综合保障。因为龙有变化多端、不可测度的特点,所以,主张军事行动也应该像龙那样“多心计,善藏奇”(黄献臣语),诡秘莫测,如此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卷四为“虎韬”,讲的主要是武器装备及战法。《武经七书汇解》的作者,清康熙年间学者朱墉认为,万物之中,勇猛威武者,没有比得过老虎的,因为这篇主要将“耀武奋威”之事,所以称为“虎韬”。

  卷五为“豹韬”,归纳各类战场环境中的战术实施。我们知道,豹这种动物,非常隐忍,善于在危险情况下隐藏自己,或者捕获猎物,或者躲避危险,《古列女传》卷二《陶答子妻》中有这么一段话:“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通俗地说,就是南山的黑豹,在雾雨天可以七天不吃东西,为的是润泽它的皮毛,使它变成黑色的斑纹,从而方便隐藏自己远离危险。豹的这一特点,正好吻合了这卷所讲“多深入藏微脱险之局”(黄献臣语)这样的事实。

  最后一卷为“犬韬”,讲到了车兵、骑兵、步兵等不同兵种的协同作战。犬者,狗也,这种动物,既能奋击驰走,又善于趋避,而且有团队精神,冠于此篇,再合适不过了。

  总之,文、武、龙、虎、豹、犬这一“六韬”之名,既蕴含了古人以德为本、以武为辅的治国理念,又彰显出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并最终将所观所想运用到战争实践中去。

  03

  为什么说《六韬》是一部古代军事学的百科全书?

  今天,我们见到的《六韬》传本,为六卷六十篇,虽然只有两万字左右,但内容涉及战争谋略、作战类型、作战指导原则、排兵布阵、兵器制造等后勤保障、军事人才的培养等方方面面,为读者系统全面地了解古代军事知识,提供了一条非常便捷的途径,被称为古代军事领域的百科全书。该书内容之完备,在相同篇幅的古代军事学著作中,可谓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从六十篇篇名上,对此有个初步了解。

  卷一《文韬》,共12篇,为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

  卷二《武韬》,共5篇,为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

  卷三《龙韬》,共13篇,为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

  卷四《虎韬》,共12篇,为军用、三陈、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

  卷五《豹韬》,共8篇,为林战、突战、敌强、敌武、鸟云山兵、鸟云泽兵、少众、分险。

  卷六《犬韬》,共9篇,为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

  总之,本书被读者冠以百科全书这一美誉,是实至名归的。

  04

  想真正读懂《六韬》,我们推荐《六韬集解》。

  作为一部兵学经典,《六韬》值得我们细细咀嚼,时时涵咏,从中摄取生活的智慧,应付眼下这变化多端的形势。基于此,我们郑重向您推荐这本《六韬集解》。

  概而言之,该书有以下几个特色:

  首先,《前言》对《六韬》的真伪和编撰年代、编撰者及学术倾向、内容体系的整合及书名的确立、重要传本及典藏情况等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做了极具说服力的考证、阐述,可以称得上是打开《六韬》这本书的钥匙。

  其次,作者选用的底本是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南宋刻本,为目前所见最善之本,校本用了十种之多,其中包括了银雀山汉简、八角廊汉简等出土资料,可以说,对《六韬》文本做了非常全面的校勘。

  再次,本书注释,所用文献近百种,《武经七书》系统内的各类注释,几乎全部做了梳理。在广搜博采的同时,作者又非常重视判断前人注释的是非,严加甄别,不做简单罗列,从而避免读者因各类歧见而滋生困扰。

  最后,本书附录包括《校订银雀山汉简六韬》《校订八角廊汉简六韬》《校订敦煌唐写本六韬残卷》《群书治要节录六韬阴谋》《西夏文译本六韬》《六韬佚文》《历代六韬真伪考》,涵括了多种读者不易寓目的珍贵文献,史料价值巨大。

  王震,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兵学研究。

编辑:张懿程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