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那些素未谋面的老师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于国鹏 2024-09-10 09:23

  9月10日是教师节。眼下正逢开学季,校长、院长在开学典礼上的“金句”被大家口口相传、津津乐道。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丰富多彩的知识,也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经验,之后回想起来总是感慨师恩难忘。还有一些特殊的“老师”,像历史上的那些大学问家、大文学家,虽然并没直接教过我们,但他们用诗文或论著间接“教”过我们。对于这些未曾谋面的大家,我们其实也是一直将他们作为老师放在心中学习、模仿、尊敬。

  你想有所学,我皆有所教

  说起这些老师,最著名且影响力最大的当是孔子,他也被尊为“至圣先师”。

  孔子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不应该区分出身高低和身份贵贱,都应一视同仁。

  他还明确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只要想前来求教且知礼守礼之人,他都会有所教导,让对方有所收益。

  在《论语》和《孔子家语》中,记录了孔子与上至国君、执政大夫,下至弟子、儿子等人的谈话,这些话虽然都是为了宣扬和推行以“仁”“礼”为核心的思想和主张,但的确能给人启发和引导。

  从孔子的谈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不仅是一位见解高深的老师,而且擅长使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去教育,让人总能从他那里获得成长和提升,情不自禁就会生出“仰之弥高”的崇敬感。

  孔子对日常饮食也非常讲究。他要求:“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这是要求几种食物一定不要吃。

  像“割不正,不食”的含义,钱穆先生解析时认为:“不正,谓不合割之常度。孔子以其失礼,故不食。”显然,孔子认为,割的肉如果不合礼制,亦不主张食用。除了这条如今看来过于古板之外,像另外几种“不食”的情况,仍然是值得提倡的。这是一种很健康的饮食观。

  孔子所说这七种“不食”,再加上另外说的“沽酒市脯不食”,一共八种。济南、济宁等地都有“八不食”菜馆,取名即源于此。

  孔子的文艺思想深刻而丰富。他针对诗歌社会功能提出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强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种讲求文、质并重,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思想,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文学创作与文艺批评。

  所以说,孔子作为老师,确实是尽心尽力的,不仅传授大道理,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都教;他哲思奥远,重视思想引导,同时注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是能把他讲的那些富有哲理的话理解透彻了,人生会避过许多大“坑”。

  主张“知言养气”

  关注“不违天时”

  “亚圣”孟子也是一位出色的老师。那些国君经常喜欢找他请教,虽然只是想听听他谈“霸道”,但孟子其实更想跟他们谈“王道”。

  孟子提出了“养气说”。这个观点意图告诉大家:要想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必须善于养护自己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孟子讲“养气”,主要还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进行阐述的。要想写出立意雅正、文辞优美的文章来,当然也得把“气”养好。“气”的概念逐渐被引入文学批评领域。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明确提出“文气说”,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从此以后,气象、气质、气韵、气爽、气骨等渐成文学批评的常用语。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对后世文学批评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到今天,人们分析评价一部作品的时候,都会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文化教育水平以及时代背景进行综合研判,以得出更全面、更公允的结论。这种观点的理论化,就始于孟子。

  除了这些,孟子还教会我们与自然相处之道。孟子认为,人一定要和自然和谐相处,才会为“王道”创造坚实基础。虽然谈的是“王道”,但在论证过程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不违天时”的思想,显示出他非凡的智慧与洞见。

  在《孟子·梁惠王上》篇中,记载了孟子对梁惠王说的这样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这段话非常清晰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什么叫“数罟不入洿池”?就是说捕鱼不要用细网眼,这样小鱼才可以漏网,来年才可以长成大鱼。否则,竭泽而渔,哪还有什么未来?

  浙江大学教授董平评论说:“在这点上,孟子由中国古老的、原始的尊重生命的观念,引导出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有限利用,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要讲这个观点,大概是我们中国人最早。”

  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

  因为一篇《师说》,我还想到了唐代的韩愈。

  韩愈是大学问家,也是大诗文家。对于他的文学才华,宋代苏轼以“文起八代之衰”给予高度评价。

  他的很多诗文名篇至今仍常被人们诵读、学习或引用。他大概也是创造成语最多的文人学者,像不平则鸣、不得而知、呕心沥血、兼收并蓄、驾轻就熟、落井下石、含英咀华、力挽狂澜、愤世嫉俗等都出自他的匠心独运,这些成语现在也都常用。

  他在文坛地位很高,又喜欢奖掖后进,追随者众。从他写给弟子和门生的书信与文章来看,他在日常生活中确实体现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为师本色。

  他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师说》,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阐述了何者为师、因何需要从师等问题,同时激烈批评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相师”的不良风气。此文读了让人有种酣畅淋漓之感。

  韩愈的诗文及其思想,一直是后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

  我读过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写的一本书《唐代五诗人》,这五位诗人中就包括韩愈。写韩愈的《韩愈二十三讲》里有一节,就专门用来解析他的“师教传统”。张炜的评述非常精辟,见解深刻独到,读来让人豁然开朗。

  张炜的这部著作是以作家的思维、学问家的严谨、艺术家的视角来写作的,运用丰富的史料从历史、人性、哲学、诗学、美学、文学史和写作学的角度来评析诗人、作品,解读诗人经历和思想的演变给写作带来的影响,探究诗人内心情绪的变化如何影响着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尤其是作者打通古今来写,呈现于文字中的作者个人的思考与洞见,更能给阅读者带来诸多启示。

  在谈论韩愈的师教传统时,张炜这样评价:“他对教育的重视,其深刻的认识与实践论述,成为唐代乃至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笔重要财富。可以说没有韩愈的教育思想,将是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的一大缺憾。”

  张炜认为,《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一些著名论述,我们已经耳熟能详。这一系列宝贵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乃至现代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张炜说:“要为人师,需要勇气,有表率作用,能思辨,能传道,拒诋毁,有挺拔的人格,有中气充盈的大言,有孟子的大丈夫气。这样一种气概、贯彻力和行动力,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也都是缺少的。唯唯诺诺,从潮流,从众,不求甚解,媚上欺下,分门立派,这些倒是容易做到,也是从古至今最为恶俗的现象。能够做一个清晰、认真、朴素的学人,能够身为师表,是多么重要。”

  韩愈不仅倡导良好的师道风气,对于文学批评方面也有卓越成就和贡献。他主张“文以载道”,以此领导“古文运动”;在创作方面提出“不平则鸣”说;特别主张创新,要求“惟陈言之务去”等,影响至今。

  人在心情低落的时候会感觉眼前一片灰暗,读一读这些师者之言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种光亮会照耀着自己走出低谷,并在精神上获得超越和升华。“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韩愈《答张籍书》里的这句话,其实也是从更深层次上弘扬朴实的“师道之风”。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