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让传统节日焕发时代魅力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王霄冰 2024-09-10 09:18

  随着中秋佳节临近,节日气氛愈发浓烈,特色月饼走俏市场,文旅消费日渐升温,各地纷纷策划推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中秋活动,彰显出传统节日的独特生命力。传统节日有何当代价值?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如何?具体可以有哪些传承和创新路径?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早在2005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和文化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其中提到“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肯定了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对内,传统节日可加固民族的文化记忆,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对外,它们则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一系列标志性符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可以凭借的有效途径。

  从社会和民众的角度来看,传统节日一方面可以调节紧张繁忙的日常生活,让身心得到休息;另一方面也为人们加强社会联系、增进家族情感提供了契机。尤其是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时间节奏越来越紧张的当代社会,通过节日期间的心境转换和仪式性的社会交往,如春节返乡走亲访友,清明节为亡故的亲人、祖先扫墓,中秋节阖家团圆,重阳节关怀问候老人等,可以增进家庭感情、塑造和谐的社会风气。而节日期间也是小商品市场、旅游业、餐饮业消费的高峰期,探亲访友催生消费需求,年货、粽子、月饼、鲜花等商品在节日期间的销量往往水涨船高,而随节日而来的假期也是出游旺季,对于地方文旅而言是重要的机遇。对于个体而言,传统节日也是享受生活、体验幸福感的好时机。节日团圆、祥和、欢乐的气息能使人身心得到放松,同时,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例如春节辞旧迎新、感恩天地的文化意蕴,清明慎终追远、尊崇祖先的人文情怀,端午清洁卫生、爙灾祈福的健康意识,中秋家庭团圆、幸福美满的理想追求,都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传统节日的传承并不意味着照搬旧俗和死守成规,而是必须适应新时代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在保留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随着时代变迁,今天,不少传统节日的主题、功能和节俗已经发生了重新建构。例如重阳节,过去称“重九节”“晒秋节”“登高节”“茱萸节”等,主要功能是庆祝丰收、辟邪消灾、祈求长寿。汉代笔记小说《西京杂记》中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也显示古代重阳节的节日主体并非只有老人,而是社会全体成员。今天,在“敬老孝亲”的倡导下,重阳节逐渐成为老年群体的节日,寓意高洁和象征年寿的菊花也变成了这个节日的标志符号。七夕过去是属于女性的“乞巧节”,在当代,与西方的情人节相对应,七夕逐渐成了中国的情人节,不少地方都会在此时策划相亲大会和其他爱情主题的活动,这一节日的本色也逐渐褪去。当然,更多的节日是在保留其原有主题和功能的基础上,对一些节俗进行创新性发展,如今年上海春节期间的庙会,通过市集、庙会、民俗体验等活动,融非遗艺术、沉浸式国风体验、趣味互动于一体,商家、艺术家、非遗手工艺人加盟,共同打造出了传统文化与商业促销及现代技术融为一体的新型庙会,既渲染了春节氛围,又极大地促进了节日消费。这些对传统节日的创新,其实依然遵循民俗心理逻辑,既反映了当今时代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了民众的文化认同。例如将七夕节建构为中国的情人节,是提取了与该节日密切相关的牛郎织女传说中的爱情主题并加以放大;重阳节的重构,也顺应了关心关爱老年人的社会需求,又巧妙应用了传统节俗中的菊花元素,并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春节庙会的新花样,则体现着文化、技术、时尚潮流、社会心态的新发展。

  由此可见,对传统节日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口味。正如“年味”的变迁,过去的农历新年,会祭拜神灵和祖先,燃放烟花爆竹,现在改成了观看春晚,组织“村晚”或其他表演活动;过去讲究请客和大吃大喝,有的地方会挨家挨户地从初一一直吃到十五,现在改成了团拜或小群体的聚会;过去要给老人磕头、当面给红包,现在改成了发送祝福短信和发放微信红包等等。今天的一些过节方式,可能在现场仪式感方面有所减弱,但这与现代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密切相关。推动传统节日的传承创新,就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能够吸引人气的线下节日活动,让人们过节的热情获得更多释放的场合和机会。节日创新的具体路径首先在于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其次则需要专家的智力支持,以及商业、旅游业、传媒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行动。例如南京市政府就于2019年制定了《“我们的节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京行动方案》,并专门成立了节日工作室,聘请相关专家对地方节日的振兴与发展进行调研和开发,提出了“一区一节一品牌”的推荐方案,结合各地的地方特色,开展各具特色的节日活动,如春节在玄武区、溧水区重点打造“明故宫里过大年”“秦淮源头中国节”活动,元宵节在秦淮区、溧水区打造秦淮灯会等。各地需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探索挖掘本地特色的文化和民俗资源,开展特色节庆活动,传播传统节日的魅力,展现文化精髓,通过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让传统节日更具吸引力,让传统文化民俗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

  总之,创新性地用好传统节日这笔文化遗产,就是最好的传承。我们应主动地去发掘和建构节日文化,赋予其时代魅力,以彰显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

  (作者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