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名家专栏

杨朝明:人不知“时”,则不如禽鸟

2018-11-01 09:37:00  作者:杨朝明  来源:儒行杨朝明

  杨朝明按: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每个时候难道不都处在不同的“时”中吗?那么,我们知道自己的“时”吗?如果我们真的知道了这些,恐怕在人生的路上脚步会走的更加坚实一些。

  孔子儒家所讲的“大学之道”特别强调“格物穷理”,是说世间万物都有它内在的道理与法则,人要在具体的事物或实践中感悟人生,感悟天地之理。例如,孔子看到禽鸟知“时”知“止”,由此想到人应当做得更好。

  一次,孔子与子路在山间散步,看到不远处有几只野鸡停留在那里。子路好动,于是向野鸡挥挥手。野鸡见状,便机警地飞起来,在空中盘旋一阵,落到了前面的树上。

  孔子看到这一情景,十分感慨。他说:“山梁上的这些雌雉,懂得‘时’啊!懂得‘时’啊!”孔子在想,这些野鸡真了不起,它们能够机警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明白自己的处境,从而使自身远害避险,将自己置于安全的境地。

  孔子与子路继续向前走,好像又走近了这几只野鸡。子路听到孔子的话,不知是否明白了老师的意思,遂不无俏皮地向野鸡拱拱手,好像为自己打扰了它们表示歉意。野鸡见状,便振翅飞走了。

  这是《论语•乡党》篇最后记载的一个场景,很耐人寻味。《乡党》篇记述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也正是在日常的出处进退中,孔子的人生境界得到了具体展现。在那些野鸡的反应中,孔子特别看到了一个“时”,令人回味不尽。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每个时候难道不都处在不同的“时”中吗?那么,我们知道自己的“时”吗?如果我们真的知道了这些,恐怕在人生的路上脚步会走的更加坚实一些。比如,我们常听到有学生因为将来找工作的压力大而不能静心学习,其实,这恰恰是本末倒置。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作为学生,当下的“时”是学习,最根本的是要“进德修业”,充实和丰富自己。不难理解,现在社会上需要的是“人才”,由此,作为学生,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自己能干好什么。或者应该自问:如果有机会,能把握得住吗?

  在《大学》中恰恰就有孔子这样的议论。《诗经》说:“邦畿千里,惟民所止。”都城及其方圆千里的地区,许多老百姓都愿在那里居住。《诗经》又说:“缗蛮黄鸟,止于丘隅。”绵绵蛮蛮鸣叫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的一角。孔子感慨地说:“就居止的地方来说,连黄鸟都知道该栖息在什么地方,人怎么可以连鸟儿都不如呢?”孔子在想,既然人们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角色,就应该首先按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该做的事情。这正如我们常说的,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人的修养何尝不正如此?

  其实,孔子在鸟儿那里得到的启示真的不少。还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们看到一位捕鸟人在捕鸟,那情景吸引了大家。

  孔子看到捕鸟人捉到的全都是黄嘴小鸟。孔子感到奇怪,便向前询问道:“你捉到的都是小雀,大雀偏偏捉不到,为什么?”捕鸟人说:“大雀警觉所以难以捕到,小鸟贪食所以容易捉到。小雀跟着大雀时就捉不到,大雀跟着小雀时也捉不到。”

  以前我们也曾看到类似的场景,在北方,尤其是冬天大雪之后,鸟雀无处觅食,此时正是捕鸟雀的好时机。先在地面上扫开一片雪,撒下粮食作为诱饵,然后在这里支起箩筐,捕鸟者在远处用绳子牵引,等鸟到箩筐下面的时候,便可以牵绳将鸟雀捉到。

  捕鸟人的话令孔子感慨,他对弟子说:“警觉可以远离祸害,贪食就忘记隐患。这是源于内心,由所跟从的对象决定祸福,所以境界高的人在选择跟随对象时要谨慎。按照长者的忧虑去做事情是保全自身的途径,而依从年幼无知的人,就可能招致灭亡的灾祸。”孔子强调人要“择贤以托其身”,就是要选准学习的榜样。

  人生的道理何尝不是如此!在现实中,有人就像黄口小鸟,他们心里没有自始至终谨慎行事的规戒,口中说不出可奉为法度的言语,不选择贤人努力学习,不知道向哪里努力。不懂得置身何处,不明白执守什么,而是随波逐流。这是非常可怕的!

  读典籍中的孔子言论,有时看起来并不多么难懂,甚至觉不出其中深奥的道理,所以连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也说孔子“只有一些老练的道德说教”。可细细品味,恐怕并非如此,实际正如一位英国作家所说,其中“蕴含着比人们第一眼所看到的更多的智慧”。 

责任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