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名家专栏

宋振中:知礼守礼的孔夫子

2019-07-30 09:50:00  作者:宋振中  来源:济宁日报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礼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仅次于“仁”。孔子一生都在探究礼,追寻礼,践行礼,是一位知礼守礼的谦谦君子,可亲可敬。

  孔子从小对礼情有独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小的时候,孔子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嬉戏时,就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所用“俎豆”之类的祭器摆列出来,学着大人的模样,有模有样地演习礼仪。

  《论语》记载了孔子关于礼的诸多论述,尤其是《八佾》篇和《乡党》篇更是集中记载了孔子对“礼”的认知与态度。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又言:“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在孔子看来,礼是维护社会有序运行的必备要件,为政治国、稳定社会、待人处事、个人修身都要知礼懂礼、遵礼守礼。孔子主张依礼行事,强调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配以不同规格的礼仪与礼器,不允许、更不提倡僭礼之举。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八佾》)就祭祀乐舞而言,其规格各有定数,表演人数按照祭主的身份而有明确的规定。按照周制,“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左传·隐公五年》),四佾才是季氏所应该用的。《雍》是《诗经·周颂》的一篇,相传为周武王祭毕文王撤去祭品时歌唱的乐诗,属天子之乐。孔子认为,季氏八佾舞于庭以及三家者以《雍》彻,都没有依礼行事,属僭制违礼之举,对此深表叹息。对其后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林放问礼之本”的知礼践礼之举,孔子则大加赞许,并对弟子冉有不劝阻“季氏旅于泰山”的做法极为感叹:“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彼时,只有天子、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季氏以周公之后、鲁国正卿自居,僭制而旅祭泰山,弟子冉有作为季氏之臣却不能予以劝止,孔子为此深表叹息,以林放之卑微而知礼,反讥季氏之位尊而不知礼。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在孔子看来,礼离不开仁,礼的根本在于仁。孔子关于礼的一切论述都基于仁。没有内在的“仁”,也就没有所谓的“礼”。孔子与弟子的诸多对答都体现了“礼之本在仁”的思想主张。“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社会地位并不怎么高的林放却懂得问礼之本,思考礼的本原,这与季氏等三家的僭礼之举形成鲜明对比,因而得到孔子的称赞,谓之“大哉问”。在孔子看来,礼不在于其外在如何奢侈铺张,而在于是否合乎礼义,是否包含“仁”的内在。

  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希望通过恢复周礼来改变乱世局面,使社会回归有序,“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中庸》),“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孔子强调,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符合周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如此,才能归于仁,达至“仁”的境界。

  孔子并非是空谈的理论家,而是行动的实践派。他认为,行动比语言更为重要,“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孔子一生都在追寻礼,时时处处都在循礼而动,注重礼仪,践行礼制,是循礼而行的典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祭祀是庄重严肃的一种仪式,要求郑重虔诚,孔子主张要亲身参与其中,而不能请别人代理。如此,才能显出真心诚意,方可表达对死者的哀思之情。孔子尊礼守礼之举在《乡党》篇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所记孔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力求合乎“礼”的要求。黄朴民先生认为《乡党》篇是“孔子践行‘礼乐’的一个范本,是其对‘礼’的身体力行,也是最直接、最形象的现身说法”。(《中华读书报》2016年3月2日第015版)

  孔子主张处理君臣关系要依礼而行,强调事君尽礼,君臣之间要以礼相待。“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在朝堂、对君上,孔子特别守礼。“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乡党》)孔子在朝堂之上,对待君主的恭敬、谨慎的态度与其在乡党以及对大夫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作为朝臣,孔子使摈、出使时也都显示出尊礼守礼的君子风范:“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乡党》)

  不仅在容态、举止上,孔子显现出守礼的君子风貌,在衣着、饮食上也特别强调礼节,主张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衣服的颜色、样式,以及饭菜的种类、花样等。也就是说,衣服不能随便穿、饭菜不能随便用。“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乡党》)等等,都体现了孔子在衣着、饮食等方面无不中礼。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孔子重礼知礼,循礼践礼,是一位“有礼”的师道君子。

  作者:宋振中,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