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张问善人[1]之道,子曰:“不践迹[2],亦不入于室[3]。”
【注释】
[1] 善人:指本质善良但没有经过学习的人。
[2] 践迹:迹,脚印。踩着脚印走。
[3] 入于室:自以为是之意。
《易经》释义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按照《序卦传》,此处讨论的是《大畜》卦、《颐》卦和《大过》卦。《大畜》卦《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颐》卦辞曰:“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颐,贞吉。虞翻曰:“晋四之初。与大过旁通。养正则吉。谓三爻之正,五上易位,故‘颐,贞吉’。反复不衰,与乾、坤、坎、离、大过、小过、中孚同义。故不从临观四阴二阳之例。或以临二之上,兑为口,故有口实也。”《乾》阳为善,这里是指养成善人之道。
《大过》卦《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践迹”,为总结前人的经验知识,“入室”则是在理论上能有独立见解,能“自求口食”,不至于因循前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和探讨而不能进取;“入室”也是指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上有准备,在现实中能独立地担当重任。
一个人,思想变成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从野蛮逐渐变得文明,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积累来完成的,故而孔子在此如是解答。《颐》三得正成《贲》,《贲》从《困》来,《困》又从《升》来。若不“积小以高大”而后能“致命遂志”,则难以成为有文化的君子。
【译文】
子张问使人变得成熟和完美的途径。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评述】
一个人要想思想成熟,仅凭自己冥思苦想是达不到的。一个集体,不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智慧,而是采取主观主义的方针和路线,也不会产生成熟的指导群体的指导思想。
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可以用来理解孔子在这里所做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