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明清思想与岭南学新知

——岭南思想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孔子研究作者:李辰 2016-11-30 14:59

  2015年11月26日,来自两岸三地二十多家高校及学术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聚首深圳,参加了由深圳大学主办,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筹划的岭南思想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以“岭南思想家文献整理与研究”为主题,围绕“岭南思想家与明代哲学”、“明清思想转型及学术史论”、“岭南地区的历史、宗教和民间文化”等多个论域展开了深人研讨。现综述如下。

  一、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与岭南文献整理

  在人们的心目中,岭南地区的思想文化,长期是一片沙漠。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是清代后期、甚至是近代以来的事情。揆诸史实,远在唐宋时期,岭南地区便涌现出如张九龄、慧能、契嵩、白玉蟾等多位在中国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思想大家。明代更是有陈献章、湛若水、邱浚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名哲硕儒。然而这些岭南思想家的文献长期缺乏整理,相关研究长期滞后。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由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于1984年创办。该所于建设之初,便积极开展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的工作。1987至1988年,国学所依托国家教委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在深圳大学举办了两届“国际中国学研讨班”,为全国数十所高校培训了百余位从事汉学研究和古籍整理方面的人才。之后,国学所又参与了《岭南丛书》、《儒藏》等地方性和全国性大型文献工程的编纂工作。2000年末,为弥补学术界对明清两代岭南思想研究的不足,填补相关研究空白,在现任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教授的积极筹划下,国学所启动了“岭南思想家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2010年始,项目得到了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基金的支持。到2015年底,经过国学所

  全体同仁的努力,已经完成了文献整理类著作及研究类著作共计15种。合作方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本次会议上发布了首批出版的三种著作,分别是:研究类著作《陈献章年谱》和文献整理类著作《张诩集》、《陈建著作二种》。

  二、岭南思想家与明代哲学

  王阳明思想的渊源问题,一直是明代哲学尤其是阳明学研究中的一大核心话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汪学群认为,江门陈白沙学脉对王阳明思想的形成及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王阳明与吴与弼弟子娄谅,陈献章弟子湛若水、黄绾的交往史实,为理解其“心学”初创与后来“五溺说”的传播与“良知说”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香港科技大学黄敏浩重新梳理了《明儒学案》中对陈白沙学术的三种评价,对罗整菴从“心性为二”的角度将白沙思想定位为“禅学”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肯定了黄宗羲从虚、静、自然三个方面对白沙学术特点的归纳,强调理解刘宗周对白沙批评的关键在于其认识到白沙对心体的内在体证未能将抽象普遍性落实到日用常行之中。倡导“自得”是陈白沙学术的一大特色,然其说创制伊始便遭胡居仁、娄谅、章枫山等人冠以“近禅”的批评。深圳大学景海峰详细辨析了白沙后学对各时期“近禅”批评的回应,认同湛若水诉诸孟子、程颢的思想渊源并在学旨上区分白沙“天理”观念与禅学“以理为障”为不同理路,其将“近禅”说的流行与同门间的意气之争相关联则缺乏理据,比较而言,第三代弟子王渐逵站在儒家人伦道德根本性立场上,结合辨名析理、追溯史实等方式为白沙辩护更有效。五邑大学刘兴邦批评了湛若水心学是在朱子学和阳明心学间摆动的观点,从心物关系上区分了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与王阳明“致良知”的格物结构,肯定了湛若水心学“内外合一”的理论贡献,指出姚江心学与岭南心学是明代心学发展的两条不同进路。北京理工大学王文娟从道德情感视角提出湛若水“夫天下之道皆原于爱敬焉发之矣”与“知爱敬之真心即天理”将根植于人心自然显现的道德情感与规范理性相结合,发展了宋明哲学对情感问题的处理方式,湛若水通过“体认天理”、“执事敬”、“存心于勿忘勿助之间”等工夫,积极提升和培养自身的道德认知和情感调控能力,为现代社会日益突出的道德问题提供了借鉴。

  三、明清思想转型及学术史论

  中山大学陈立胜考察了朱熹到王阳明一系对先秦“独知”概念的诠释,指出朱子“独知”概念强调个己心灵的自我省察,为郑玄以来只讲外在客观行为提供了新的解释视域,而王阳明进一步将“独知”范围扩大到整个心理生活,提出省察之外“独知”尚有体认、默认、涵养心体等内在工夫,至王龙溪、刘宗周等阳明后学又从“几”、“意”层次将其进一步发展为慎独、体独之学。台北中央研究院张寿安认为,从“六经”、“七经”、“九经”到“十三经”历代经数与经目的变化反映了学术分化与开放的可能性,段玉裁、沈涛、刘贡冕等清代学者提出“十经”、“二十一经”将《说文解字》、《周髀算经》、《史记》、《汉书》、《楚辞》等著作列人经目,折射出乾嘉以来知识传统与学术典范在新形势下的扩张与转移。义例说是《春秋》经学及其解释学中的核心问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邢益海指出,湛若水《春秋正传》批评了传统义例说蒙蔽圣人本义,主张站在心学的根本立场上,以史学证经学,以心学证史学,重新体察圣人心义,还原历史真相。深圳大学黎业明认为,白沙弟子张诩的生平及相关存世文献为研究白沙学派思想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佐证,张诩“以心为主”、“自得”等思想,继承、发挥了白沙学说,同门湛若水、林光等批评其思想“近禅”,在《东所先生文集》中可以找到依据。河海大学柳向忠从理学与史学双重视域分析了陈建学术思想,认为其对朱子学在秉持规模的基础上有所取舍,关注“道统”、“学脉”、“治道”的变动,批评陆王心学及释老为“异端”,在处理社会事务层面以具体社会问题为基础,不拘泥于历史,提出应时势、人事变化进行社会改革。中山大学李辰考辨了朱次琦现存文献及其门人情况,认为当前的研究忽视了对《朱子襄先生讲义》、《朱次琦门人进门册》等资料的利用。广西大学郑朝晖以《春秋董氏传》和《万木草堂口说》为例,指出康有为运用今文公羊学微言大义的解经方法,着重发挥和改造其中的口说方式,以期重构孔学传统,贯通古今中西,恢复传统文化生机,使之成为构建现代世界的主导力量。

  四、岭南地区的历史、宗教和民间文化

  明代中叶珠三角地区经历了寺观林立到祠堂遍布的变化,香港中文大学任建敏详细分析了正德十六年(1521)至嘉靖二年(1523)时任广东提学副使魏校禁毁淫祠的史实,指出南海、番禹、顺德等地成功打击淫祠与霍韬、方献夫、湛若水等儒家士大夫支持密不可分,其中牵涉信仰、礼仪问题,而没收淫祠多转化为书院和社学则与地方经济利益争夺有关。宗教世俗化问题是近年来宗教社会学研究的热点议题,深圳大学李大华以商业、扶乩与慈善的三角关系为中心,讨论了十九世纪以来华南地区道教世俗化过程,认为扶鸾结社与慈善运动兴起于工商业资本活跃时期,商人进人宗教团体改变了宗教结社的性质,引人“惠德”变传统八德为九德,使道教宗教伦理适应了商人经济伦理,满足了商人心理需求。华南师范大学陈椰考察了潮州学者薛侃在惠州传道的情况,指出薛侃在罗浮、西湖等地修行、讲学,吸引了众多士人学子的注意,阳明学由此传人惠州,改变了当地白沙心学和魏校“天根之学”流行的学术风气。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钱明分析了天真书院的历史沿革与功能转化,认为书院建设之初旨在讲学和祀奉阳明,以薛侃为首的阳明弟子对早期建设贡献卓著,而后期萧廪等政府官员重建勋贤祠,缩减了讲学设施与规模,致使书院功能单一化,逐渐走向没落。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是当下思想文化发展的两种不同路径,深圳大学王立新认为,粤剧《陈白沙怒改奇石碑》与评书《陈白沙厓门遇玺》对民族英雄形象的刻画与赞扬值得尊重,但所涉历史情节多与史实不符,依《元史?张柔传》等资料可知《陈白沙怒改奇石碑》所说“宋张弘范”是金人而非宋人《陈白沙厓门遇玺》中玉玺落人海中的情节也属文学虚构。

  岭南思想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汇聚了明清思想与岭南文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两岸三地众家高校及学术机构之间交流、切磋,不仅给未来的研究工作明确了方向,也为岭南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新契机。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