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行思录 | 让青春之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行力量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孙凯珩 2024-08-28 20:35
《易经》有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或许是在汉语语境当中最早出现的有关“文化”的内容和解释。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始终强调了文以载道的载体作用和化育万方的教化作用,二者互为表里,一代代先贤圣哲著书立说,立德立言;一辈辈学人笔耕不辍,导育后学,使得中华文化得以赓续相传,历久弥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可见,无论是从历史传承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维度,“文化”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由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在邹城举办的2024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研究生研修活动于8月如期举行。能够和来自全国16所共建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研究生齐聚孔孟故里,共同探寻和学习儒家文化,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具体实践中的应有之义,我倍感荣幸。在为期六天的学习和多种形式的研修活动当中,我深刻认识到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使命感。作为一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的博士研究生,更应该勤修仁爱之心,常怀报国之志,涵养浩然之气,为往圣继绝学,成就学问,为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到邹城,我便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在去孟苑的车上,我和司机师傅在前半程几乎没有任何交流。当进入邹城市区之后,司机师傅问起了我此行的目的,当得知我是来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修活动时,司机师傅格外激动,表示自己也非常热爱传统文化,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并且表示这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自此直到终点,师傅的话题就没有停止过。他向我分享了他的旅行经历,所见所闻,人生感悟,还有让师傅颇为自豪的由他自己原创的三百多首古体诗歌。司机师傅的创作体裁非常广泛,有律诗,有绝句,还有在各种词牌下填写的词句。在这些诗句当中,有泰山的日出,有异地的风光,有身处天涯海角的感怀,也有西北风烟的喟叹,有感古悲秋,有春日繁花,有韶华易逝的无奈,也有无畏人生的态度。在他的世界中,既有豁达奔放如李白、苏轼的豪迈,也有温存细腻如李清照、李煜的婉约。在这样的人生态度当中,一切的修辞,怎么样的文体,对仗是不是工整,音韵是不是和谐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这才是“文化”,是真正融入国人血脉生活的文化。从司机师傅的言语中可以发现,他豁达乐观,还有自己的喜好,有他的诗词陪伴着他,并且时刻给予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这一刻,我理解了何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什么是融入了中国人骨血中的温良,抽象文化的具象表现究竟是怎样的模样。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的今天,精神位面的丰富程度追赶不上物质膨胀步伐的时候,往往给人们或多或少地带来各种层面焦虑或是负面情绪。人们开始过分地关注安身立命之所——房子;宣示富贵之物——,车子;寄予厚望之人——孩子。房子是不是够大,车子是不是够好,孩子是不是够优秀这一系列物化的标准,足以让已得之人在“超人之处”迷失自我;让未得之人在“人微言轻”中终日惶惶。当亲友的问询无外工资工作,好友的话题只剩升迁乏术,富贵无门的时候,就真的需要反思自己的精神世界何在,精神力量何在。诚然,不管苏轼还是李白,都不能给人送来切实的物质财富;“君王天下事”可能终我们一生都不会与之产生任何关联;经济束缚可能让我们难以得见风花雪月、河山壮美。但是,倘若我们多和身边人聊一聊孔子颠沛一生也仁者爱人,以天下为己任,传道育人;聊一聊颜回子安贫乐道,不改其志的高尚品格;聊一聊朱子慎思明辨,追求源头活水的精神;聊一聊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智慧,让教科书中的先贤圣哲不再是要完成的课业任务,而是真正的走进我们的生活,最终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融汇进我们的精神和品格。至少,在物质生活的道路看似走到尽头的时候,精神世界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坚定地说:日月山河仍在,人生总有路可走。文化的力量,可见一斑。它不单是对人精神的塑造,也是独立人格构建的助力,也是人类文明历史赓续传承的重要见证。
本次研修活动组织参观了孔子研究院、孔府、孔庙、孔林、孟庙、孟府等儒家文化场所,给予了所有参与研修的同学走出教室,实地感受文化积淀和儒家文化见证实体的机会。通过实地研学,讲解员老师认真、生动的讲解,对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脉络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理解。《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部书,被后世儒家列为“四书”之一,是保存记述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孔子名丘,字仲尼,先秦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公认的中国第一位私人教师,开创了“私学”的先河。孔子“正名”的思想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内容和一个基本出发点。这源于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诸侯割据,纷争不断,礼崩乐坏的时代。作为没落士族阶层的代表,他认为造成社会混乱的原因在于,诸侯不安于现状,僭越礼制,妄图争霸天下;天子失位,不能号令诸侯,不掌握实权;臣民百姓不事生产,不专农耕;商人逐利,士人求名求官。所以孔子认为平天下的方法在于“克己复礼”,即恢复周礼,恢复古代圣王所建立的秩序。而其中首要的便是通过“正名”建立对应的秩序,使人各安其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君王,臣子,父族,子辈都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君王应该效法先王,行圣王之道教化万民;臣子要鞠躬尽瘁,辅佐圣主;在家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有别,尊卑有序。任何人都不能越轨行事,要安于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按照孔子所说,他一生的修养历程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的“五十知天命”,“天命”所在便是认清自己的位置,能够在自己的位置上安于天命,不强求,不越界,不争抢,只要安于或者说认清了自己的“天命”,也就是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之后,那么就个人而言的一切由争夺和不安造成的烦恼都不复存在了;就国家和社会而言,人人安于本分,国家也就不再动荡,社会也就安定下来了。所以“正名”的思想是孔子“克己复礼”乃至平天下的重要一步,更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一环。在“正名”“知命”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仁”。“仁”便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忠恕近仁”等都是孔子对于“仁”的解释。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怀有“仁”的人首先要爱别人,其次要能够反省自己,克服自己的缺陷,用“礼”来约束自己,用“仁”来要求自己。然后还要能够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实现“仁”的方法。为了突出“仁”的重要性,并且树立正确的“仁”的标杆,孔子还引出了“义”与“利”,“君子”与“小人”的辨别。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由此可见,孔子从“正名”的思想出发,循循善诱,教导人们如何去实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我的境界,做一个以“仁”为己任的知命,乐天的人。同时,这也为如何终止那个礼崩乐坏的社会提供了孔子或者说儒家自己的方案。
进一步来说,儒家所倡导的“仁爱”,“仁”可以说是对于自我的认识和自我的觉醒,“爱”则是在仁基础之上的进一步要求,是对于“仁者爱人”的进一步阐发和推广,从爱自己到爱别人,推己及人。儒家以正名、知命为出发点,启发人们去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自己的价值,这里的“爱人”更多的是爱自己,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找到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位置,才能避免自我的撕裂和自我价值的否定,进而由社会个体的自洽发展到整个社会内部的良性互动。在此基础上,“爱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涉及到社会群体当中产生关联的每一个具体的人。这样的“爱人”,由于适用范围的不同,在家庭范围,在政权统治的范围,在普世价值的范围当中就分别阐发为儒家所追求的修齐治平中的家国天下。从这个角度来说,儒家的仁爱思想可以说是爱自己乃至爱天下的。从先后顺序论,二者不可颠倒,只有通过修身爱己的锤炼,才能够进一步地去爱别人,爱家,爱国,爱天下;从结果论,能够爱人的仁者,或者说拥有了爱己基础的仁人,必然会自然而然地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最终实现修齐治平的目标。这样说来,爱自己其实就是爱天下,二者只是一条道路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是不同的道路。从这个层面来看,儒家发展到心学阶段,探索和阐发生命本体的时候,强调心即理也,吾心即是宇宙,也是植根于“爱人”以及“爱天下”所阐述的基本逻辑和架构的。爱自己就是爱天下,那么就让自己成为宇宙,成为天下。对于如何爱自己,如何成就自己的问题,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即是内心修养刚毅不屈,不畏艰难的品格;对外修养爱人如己的品格。进而阐发出了自身修养与家国天下结合的“内圣外王”之道。
本次研修活动收获颇丰,文字难以尽表,只能截取其中片段,聊表拙见。再次对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提供的平台和学习机会表示感激;对研修活动中所有组织、参与和保障研修活动顺利进行的老师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对研修活动中碰撞出思想火花、相互学习的同学们表示荣幸,并期待日后更为深入地交流和探讨。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必定会始终牢记党和国家的嘱托,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革迭起中,继承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葆持之以恒的文化力量。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负习近平主席对于青年的寄语: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作者: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2024级专项博士生、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孙凯珩)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