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者_中国孔子网

董良:让小梳子走进故宫

今年41岁的董良是河北省青县人,也是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梳子制作技艺”第九代传承人。据董良介绍,一把小小的红木梳看似简单,但从选材到成品需要200多道工序,其中有100多道工序要靠手工完成。董良擅长从...

日期:2022-05-23

李华:指尖掐丝嵌靓大美新疆

作为非遗传承人,李华将掐丝珐琅画融入了诸多新疆元素,包括丰收之舞、牧民转场、胡杨、沙漠等多个系列。掐丝珐琅技艺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掐丝唐卡、金丝彩沙画等,最早出现在元代,明朝景泰期间技艺水平最为兴盛...

日期:2022-05-23

陈嘉:磨砺精细功夫 展现刀尖绝活

一只手掌大小的“龙虾蟹篓”在众多作品里显得既独特又精巧,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木雕,陈嘉制作了许多小摆件,使木雕在题材、造型、用途等方面均有所创新。

日期:2022-03-21

李荣魁:不能让景泰蓝断层断代

景泰蓝,北京著名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又称“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

日期:2022-03-21

刘铁军:守护文琴戏

“文琴戏是黔西的传统文化,也是黔西一张靓丽的名片。”今年64岁的刘铁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琴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就喜欢音乐的他,十多岁就熟悉各种腔调,精通各种演奏乐器。近半个世纪,他与文琴戏...

日期:2022-03-14

苏万朝:赫章“彝族铃铛舞”

“传统的彝族铃铛舞有28个动作,经过改编搬上舞台表演的有10个左右。现在的徒弟年纪偏大,一些难度高的动作跳不起来了。”苏万朝说道。

日期:2022-03-14

刘建春:钝刀砑诗画 葫芦载春秋

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兼具食用、经济、收藏的价值。葫芦砑花手工技艺利用钝刀将诗、画砑于葫芦表皮,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层次分明的砑花作品赋予葫芦更高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唐山市非物...

日期:2022-03-03

张惠峰:传承与创新 让中华瑰宝再绽华彩

曜变天目釉素有“碗中宇宙”之称,凝视一只精致的曜变天目盏,仿佛融入一片星空,繁星点点,神秘莫测,令人心潮起伏。然而,这项凝聚中华工匠智慧、展现中华陶器之美的古老技艺却在宋代后逐渐失传,距今已有700年。

日期:2022-03-03

周佐文:抟泥成器 范土为窑

一团河泥,妙手雕琢,被赋予灵魂;守望窑火,匠心独具,传承数百年。色彩鲜艳的花釉瓶,造型独特的绞胎瓶……一件件精美的陶瓷艺术品默默展现着作者的高超技艺和奇思妙想。守望窑火数十年,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期:2022-03-03

孙立生:传承古老技艺 錾刻时代之美

《如意雕龙大壶》《鸿雁香薰》《鱼龙水盂》《执壶》……一件件造型考究、制作精良、纹饰精美的金银器,展现着孙氏银器制作技艺精湛的工艺和奇妙的构思,以及对民族文化、时代风格的独到理解,表现出对美好的无限...

日期:2022-03-03

颜景春:成风之斫 打磨天地清音

古琴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演绎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承载着东方高雅艺术,让世界看到了东方文明古国的礼乐...

日期:2022-03-02

陈家泠:笔墨再现风云岁月

有这样一位年过八旬的画家,用8年时间,走遍大江南北,以革命圣地为题材创作了12幅巨幅中国画作品,用笔墨丹青再现了建党百年的风云岁月,他就是新海派的领军人物——陈家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陈家泠的艺...

日期:2022-02-25

刘雯雯:唢呐鸣处 百鸟朝凤

刘雯雯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唢呐世家,父亲刘宝斌是“小铜唢呐”的第七代传人;母亲刘红梅是家族的第十二代传人,祖上自明末清初就在沿袭唢呐艺术。

日期:2022-02-25

杜镇杰:京剧老生“寻梦·承泽”

杜镇杰,山东省莱州市人。现为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北京京剧院杜镇杰张慧芳项目工作室负责人,国家一级演员,第三届中国京剧研究生班研究生。现任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副会长,北京戏剧家协会...

日期:2022-02-25

瓶内画:方寸之内 天地乾坤

瓶内画,也称内画,起源于清嘉庆年间,始创于北京。广东内画具有内外结合、浑然一体、金碧辉煌、华贵绚丽的特有风格。本集将由汕头瓶内画省级非遗传承人赖斯佳,向大家讲述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

日期:2022-02-23

我是“守”艺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一袭皂衣,发髻高挽,虽已逾花甲之年,仍然目光如炬……作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第十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福喜对弓箭琢磨了一生、热爱了一生。如今,他的儿子杨毅接过传承的重任,梦想开一间大众消费得起的...

日期:2022-02-23

我是“守”艺人——泥塑(北京兔儿爷)

金盔、金甲、捣药杵、山形眉、三瓣嘴,身后一杆靠背旗……昔日备受尊崇的北京兔儿爷,面临被遗忘的困境。是坚守传统手艺,还是适应新的变革?本期“我是‘守’艺人”,为您讲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北...

日期:2022-02-23

我是“守”艺人——景泰蓝制作技艺

当“色彩”遇上“皇家范儿”,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景泰蓝的美,也许超出你的想象。书签、打火机、首饰......当印象中古旧、昂贵的艺术品,逐渐走进百姓的生活,创新与传承又将如何平衡?本期“我是‘守’艺人...

日期:2022-02-23

我是“守”艺人——老陈醋酿制技艺

“绵酸香甜鲜”,要达到怎样的标准,才称得上一壶好醋?“蒸酵熏淋陈”,非遗工艺代代相传,如今去向何方?传统与现代、经验与科学、老师傅的坚守与年轻人的创新……一切都在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本期“我是‘守...

日期:2022-02-23

滑树林:北京绢人 冰雪芳华不落幕

北京绢人、绢花工艺起源于我国盛唐时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工艺特点:作品全部为手工制作,原材料选用上等蚕丝织物,工艺为软变型、即绢塑工艺。

日期:2022-02-22

郭继承:为往圣继绝学 为中国鼓与呼

郭继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北大学历史学(中国思想史)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市委讲师团主讲老师,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主讲老师,弘正学堂学术导师等。

日期:2022-02-14

铜炉铸造师·陈巧生(下)

陈巧生,江苏省苏州市人,铜炉铸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回忆起自己四十多年的铜炉创作历程,陈巧生说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铜炉的文化历史悠久,每一只铜炉,都有它的身世和故事。因为在他的眼里,铜炉不仅仅...

日期:2021-12-27

铜炉铸造师·陈巧生(上)

陈巧生,江苏省苏州市人,铜炉铸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陈巧生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经过数千次试验,不仅成功恢复了失传近六百年的古代铜炉制作技艺,使已经断代的中国铜炉文化薪火...

日期:2021-12-27

指尖上的技艺·李东方

201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一幅来自中国的珂罗版临制书画作品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

日期:2021-11-09

指尖上的技艺·钟连盛

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因其制作技艺成熟于中国明代景泰年间,又名“景泰蓝”,在明清时期,它一直深受皇家喜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景泰蓝已成为国粹,并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期:2021-11-09

指尖上的技艺·杨昌芹

流传于贵州赤水地区的竹编技艺,已经发展了几百年。

日期:2021-11-09

指尖上的技艺·蓝延兰

畲族彩带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一直被畲族人民作为裤带、腰带、拦腰带、刀鞘带等实用品使用,或者用来装饰服饰。

日期:2021-11-09

锲而不舍 金石为开——专访当代青年篆刻家张博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潮流中,篆刻作为传统的重要艺术门类,悄然迈向复兴,为那些勤耕不辍、为之努力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青年篆刻家张博就是其中之一。 张博,号闻...

日期:2021-11-02

张仲亭:静正守恒书心画,晋风唐韵颂尼山

张仲亭,1947年生,山东济南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

日期:2021-11-02

陈雨伦: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挥舞百万兵

幕布挂起,锣鼓声响,昏黄的灯光中,“皮影人”翻转腾挪,艺人们的双手在挥舞中尽显五彩缤纷的世界,说唱中道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这就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古老艺术——皮影戏。

日期:2021-09-10

刘妮:传唱沂蒙 一曲弦子戏 多少乡土情

弦子戏,始于汉唐源自民间俗曲小令,念白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腔乐器具有丰富的曲牌和调式,有“千年雅乐”之称。

日期:2021-09-10

刘德功:龙山四千年,黑陶寸心知

龙山文化源远流长,最初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因出土的文物多为色泽乌黑、表面光滑的黑色陶器,故龙山文化又称作“黑陶文化”。

日期:2021-09-10

马宇:匠心筑梦

兵马俑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但两千多年的岁月已经把它们压得支离破碎,修复工作更是艰难。

日期:2021-08-12

张晓栋:让文化的呈现更有温度

传统纸质书、网络电子书,你是通过何种方式读书的?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途径去获取知识,但是有这样一个职业,却始终坚守着用最质朴的方式承载知识——手制书设计师。

日期:2021-08-03

单雯:昆曲是一种生活小情调

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

日期:2021-07-12

耿保国:让平遥漆艺流传后世

山西平遥推光漆器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大漆器具,是山西平遥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

日期:2021-07-02

周明聪:年轻人应该有年轻人的使命感

在90后的崛起一代中,有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身怀戏曲功底,以一颗传承之心,通过原创流行歌曲,为大众们搭建走近戏曲文化的桥梁。

日期:2021-07-02

丁沙金:微缩古建筑 严丝合缝传百年

微缩古建筑以古建为蓝本,珍稀木材为原料,经与实体建筑相通的多道工序手工制作微缩模型,最大程度保留了古代建筑布局结构。

日期:2021-07-01

徐超:川剧未来的挑梁之人

川剧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一度濒危到迎来花开满枝的春来景象,离不开一批新老川剧艺术家的坚守与传承。

日期:2021-06-24

庞永辉: 传承,坚“定”不移

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日期:2021-06-21

范正安: 60年创新 成就泰山皮影戏

中国皮影戏分为三大流派,西部皮影、北部皮影和东部皮影。范正安是东部泰山皮影的传承人。已有两千多年表演历史的皮影戏,如今正在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冲击,许多皮影艺人纷纷转行另谋他路。而范正安自创的皮影剧场...

日期:2021-06-16

王绪德:于方寸之间现天地万物

在指头关节大小的桃核上面雕刻出大千世界,自宋代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一枚枚普通的桃核上手艺人将自己的想象“幻化”出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方寸之间见天地,刻刀一笔一画雕出一花一木。

日期:2021-06-16

王南仙:用初心匠心守护惠山泥人

王南仙,中国工艺美术高级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1959年毕业于惠山泥塑彩绘训练班,后随老艺人陈毓秀学艺,专攻泥人彩绘。作品曾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银奖,并被南京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1996年轻工...

日期:2021-05-07

邰立平:我和凤翔木版年画相伴61载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凤翔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一大流派,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国外收藏家赞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我们邰氏家族有一个关于凤翔木版年画的家谱,从1507年...

日期:2021-04-12

冯骥才:守望民间 守住文脉

第十集《冯骥才:守望民间 守住文脉》,讲述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带领全国各地的民间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不畏风霜雨雪,深入山野村社,对中华大地上的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有史以来最为系统、全面的...

日期:2021-04-06

金业勤:老天桥走出的新中国文化使者

第九集《金业勤:老天桥走出的新中国文化使者》,讲述了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金业勤的传奇经历。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代孙,解放前在北京天桥卖艺,受尽了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兵痞和恶霸的各种欺压。解放后,他...

日期:2021-03-22

景雪变:行走在乡间的蒲剧守护人

蒲剧是流传于山西临汾、运城等地的传统地方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春伊始,山西运城市蒲剧青年团团长景雪变又带着团里的演员走乡串村,开始了新一轮的送戏下乡。

日期:2021-03-18

刘兰芳:一张嘴说演古今 一生情服务观众

第八集《刘兰芳:一张嘴说演古今 一生情服务观众》,讲述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兰芳从艺整整60年来,共说演了100余部评书作品,形成了高亢明亮、舒展大方、激情洋溢、豪迈清丽的鲜明艺...

日期:2021-03-16

陈爱莲:与新中国共舞

第七集《陈爱莲:与新中国共舞》,讲述了著名舞蹈家陈爱莲,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班舞蹈演员,她的艺术生涯与新中国舞蹈事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程相依相伴。她牢记文艺作品要从“高原”走向“高峰”的要...

日期:2021-03-10

赵季平:从民族音乐沃土中写出面向世界的“风雅颂”

第六集《赵季平:从民族音乐沃土中写出面向世界的“风雅颂”》,讲述了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季平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坚持扎根民间、广采博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创作了上百部影视剧...

日期: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