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舞龙舞狮

来源:作者: 2025-01-15 11:07

  春节娱乐活动,古代即已开展得很活跃。《东京梦华录》云:“正月一日年节……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各种节日娱乐活动,使节日充满欢乐。

  

  有几种春节期间各地皆有、深受百姓欢迎的娱乐项目。一是舞龙,节日舞龙,是我国春节的习俗之一。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实际上,是由鹿角、马脸、牛耳、兔眼、蛇身、鱼鳞、鹰爪等动物的结合体。它与凤、麒麟、龟并称四灵。既是灵便有灵气。民间认为它是消灾降福的“龙王”,是管风调雨顺的神物。它是吉祥的化身,它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节日期间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舞起彩龙,也是助兴,表现欢乐的心情。所舞的龙一般用竹、木、布、纸扎成,分十一节、十三节的龙身,每人一节。舞龙时,锣鼓伴奏,巨龙或翻腾,或滚动,左右翻卷起落腾飞,似蛟龙漫游,如神龙出水,动作丰富,技巧高超,气势夺人,舞龙已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人们喜爱龙,也爱观看舞龙,从众多围观的人群的高兴劲儿即可以看出舞龙已成为春节庆祝的组成部分了。当说一句的是,北京地区只舞狮而不舞龙。北京是皇帝的所在地,皇帝被视为天子,天子旧时视为龙。故而在京城的地面上不能耍龙,而只有舞狮。

  二是舞狮,舞狮子,也是春节的一项传统文娱活动。狮子是雄伟,威武的象征,有“百兽之王”的称号。舞狮古已有之,是节庆活动常备的项目。唐朝白居易曾做诗描绘过狮舞。他在《西凉伎》一诗中写道“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这是描绘西域艺人舞狮的情景。其狮形象生动,活灵活现,与现代舞狮近似。这也说明在唐朝舞狮已是一项娱乐活动了。

  北派的狮子又以北京狮为魁首。这是与其文化渊源密不可分的。北京狮,又名太狮。早年间,狮子、狮子舞是民间庙会上最引人入胜的节目,而且还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中国杂技团、北京杂技团的保留节目。在一些重大的文艺演出中,在一些盛大的庆典活动中,常常作为压轴戏出台。亚运会的开幕式、国庆四十年灯火晚会、首届北京国际民间艺术节,以及“五一”劳动节……总之,哪儿有隆重喜庆的活动,哪儿就一定会出现中华狮威武、刚健、勇猛、剽悍的雄姿以及那清脆悦耳的铜铃声。

  

  老北京人都爱热闹,加上兵火和战乱很少在京都出现。而舞狮又最能表现火爆、热烈、祥和的气氛,并富于独特的神秘的宗教色彩……这大概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原因吧!

  早年间,民间的各类花会极多,庙会也多。春节到正月十五这期间不必说了;二月二龙抬头有会;三月三,桃花节有会;五月端午有会;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燕王爷生日、灶王爷祭日、九月十五三坛山等等都有会。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哪门技艺没有自己的偶像?于是舞狮的浪潮一波胜于一波,推波助澜,久盛而不衰。尤其是去妙峰山进香,那红红火火、浩浩荡荡的香客队伍常常能绵延数里,以至于首尾互不相见。当时那红火的情景真是难以想像。各路的狮子也就此大出风头。

  各会均有会头,攀比意识自古就有,舞狮就成了变相的擂台比武。各路人马全有高招儿、绝招儿。正是在这种无形的竞争中,沿线百姓大饱了眼福,悟出了这其中的妙处。

  耍狮子是件极苦的差事,演员们都得是腰圆体壮的小伙子。硕大的狮头是用竹篾裹上纸浆制成的,涂上漆,画上图案,挂上铜铃,足有30多斤。还要虎虎生风地跳跃,舞动,没有好体力如何吃得消?仅有好体力是远远不够的。人还得机灵,活泛,悟性好,乐感强,再按规定的套路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地默契配合,协同动作,章法、步法均不能乱。因此,虽说是民间的披妆舞蹈,要求却是极严的。

  太狮是双人舞,少狮却是单人舞。少狮不以凶猛剽悍、威武取胜,却能突出灵活、顽皮、轻巧的特点。少狮的动作套路虽不同于太狮,但体力消耗却绝不小,因为它整套动作自始至终都要爬行。

  先前舞狮大多采用文场乐,现在基本上用京剧锣鼓点。既突出了热烈、火爆的气氛,节奏也鲜明,同时为繁荣京剧事业起到了潜移默化、推波助澜的作用,更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中华狮的行头,如今的头盔早已舍弃了竹篾纸浆的老材料,改用玻璃钢等轻型道具,色彩更明快、鲜亮,突出了美感和质感。狮身,几百年来都用的是白布,图案是画上去的,显得发呆、发傻。经过不断地探索,如今狮毛均采用西藏牦牛的长毛,编成美丽的绦子,缝在狮脊的一条丝线上,花穗和流苏垂落下来,随着舞步,既飘逸潇洒,又威武刚健,还特别逼真。

  三是踩高跷。春节之际,我国许多地方流行踩高跷的习俗。踩高跷这一舞蹈兼杂技的活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就已有了。《列子·说符》就有踩高跷的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技于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清人让庸在《春明岁时琐记》中也记有:“以数人扮头陀、渔翁、樵夫、渔婆、公子等项,配以腰鼓手锣,足皆登竖木,谓之高脚秧歌。”这里记载的清朝踩高跷者的众多扮相。踩高跷者扮演着戏曲里的角色,边跳边扭边演着剧中人的相关动作,一边与围观者逗着,舞着,众人其乐融融。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