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2023年中国传统家训研究综述

来源:《中国儒学年鉴》2024年卷作者:王贺然 2024-11-27 15:22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在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社会,家训是家风文化的基因和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质。家与国一脉相连,休戚与共,无论是帝王将相、名臣名儒,还是黎民百姓,都很注重对子孙后代的垂诫和训示,写下了很多流芳百世的家训文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训文化。而当今社会,国家正逐步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和挖掘,传统家训以儒家思想为精神内核,内容涵盖修身、治家、处世等多方面,凝聚了古人千百年来的经验和智慧,在今天仍具有很大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则高度定位家庭文明建设,明确强调“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从家国角度揭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人们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优良家教家风中,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家训,围绕传统家训的起源、内容、特点及影响价值等进行研究。本文以2023年中国传统家训的研究成果为考察对象,从传统家训文献梳理及整体面貌研究、传统家训个案研究、传统家训教化功能研究、传统家训与新时代研究四方面对传统家训研究进行回顾梳理,以期展望传统家训研究的发展态势及研究趋向。

  一、传统家训文献梳理及整体面貌研究

  2023年,学界对中国传统家训的文献整理著作颇丰。其中,广陵书社为方便读者阅读家训原典,广泛普及传统文化,收录先秦到清末的近百篇家训文献,以时代先后为序进行编排,编成《历代家训》一书。《历代家训》采用竖版文字形式,除正文外,在每篇家训前都附有简单的作者介绍,后附有内容注释,简洁明了,是本年度家训文献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杨洁主编有《中国传统优良家训集锦》,以主要历史时期为轴,择取先秦至清末15篇家训著作,包括《尚书·无逸》《颜氏家训》《帝范》等家训文献,都是历代具有标志意义的经典家训名篇。《中国传统优良家训集锦》按时间先后排列各篇家训,在家训原文前带有作者简介及导读,原文后附有注释及简单解读,为读者了解家训的历史背景,体会传统家训的丰富内涵提供了巨大帮助。吴荣山、祝贵耀主编有《中华家训代代传》系列丛书,将三百多则家训汇集于内,分为“爱国篇”“立志篇”“勉学篇”“孝悌篇”和“明礼篇”五个分册,结合历史故事,对传世经典家训名句进行注释、翻译,旨在帮助青少年了解古人治家典范,达到“立德树人”之愿景。

  中国传统家训内容丰富,学界从不同角度对传统家训的思想内容进行分类总结,研究成果殷实。其中,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朱明勋《中国家训史论稿》等对中国传统家训的总体面貌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研究,是传统家训文化综合性研究经典著作。在此基础上,2023年,陈延斌又主编《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研究》一书,无疑又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宏观把握与解读的一大力作。陈延斌在《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研究》中指出家训文化是中华家文化的基础,并对中国传统家训思想与教化特色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中国传统家训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意蕴,包括修身观、教子观、处世观等诸多方面。他还对传统家训文化的教化原则和路径方法、传统家训家风于家族盛衰研究、传统家训文化的历史评价与价值传承等进行分析阐释,主张应充分挖掘和弘扬传统家训文化的时代价值,以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滋养当代家庭新型家训文化建设。

  二、传统家训个案研究

  对个案家训的研究上,学界主要集中于对人们耳熟能闻的传世家训名篇进行研究。“千古家训之祖”《颜氏家训》自成书后,历代刻本众多,近代学者也纷纷对其校勘,其中,2023年,庄辉明,章义和在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的基础上进行译注,对《颜氏家训集解》所列诸家学说进行斟酌,择善而从,并补充自己的看法,力求忠于原著又通俗易懂,为读者阅读和理解《颜氏家训》提供帮助。通过知网检索统计,2023年以《颜氏家训》为主题的学术期刊近30篇,可见《颜氏家训》备受学界关注。颜炳罡、吴奇萍《儒家,还是杂家?——〈颜氏家训〉思想归属辨析》一文着重从颜之推的家族文化底色、家训文献的作品主体、核心价值等方面,探讨《颜氏家训》的学术归属问题。颜炳罡指出,颜之推始终以儒家思想为准则,其撰写的《颜氏家训》也是其坚守、宣扬儒学的工具。《颜氏家训》“务先王之道,邵家世之业”的学术追求和使命担当、“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的宗旨及其坚守仁义诚孝的核心价值都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的体现,因此,《颜氏家训》不属于“杂家”,也并非为“杂”,而是为“博”,但这并不影响《颜氏家训》归属儒家思想的判断。徐梓《〈颜氏家训〉何以被尊为“家训之祖”》一文对《颜氏家训》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指出《颜氏家训》作为我国第一本家训专著,二十篇各有主旨,内容繁复前所未有,涉及一个人一生的各个阶段、一个家族的世世代代各个方面,后世家训文献的思想内容也不出《颜氏家训》的基本范畴,是中国传统家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颜氏家训·风操》篇主要讲述历代风操品行,其中有对前人名字因古今及地域差异而存在的取用不当现象进行批判之处,柳士镇以此为考察对象,写《〈颜氏家训·风操〉“当避名字”臆解》一文,对《风操》篇的名、字与小名批评逐一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柳士镇认为颜之推遵循儒家规范,批评自己认为不妥的命名方式,有的切中要害,具有借鉴意义,但也有的不切实际,需要理性分析对待。卢政《一脉相承的文艺观念:从〈颜氏家训〉到〈郑板桥家书〉》一文,对《颜氏家训》与《郑板桥家书》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突出二书在文艺功用上的前后承续性。卢政认为尽管《颜氏家训》和《郑板桥家书》文艺的功能、文艺的特征、文艺创作原则、审美风格、文艺鉴赏方法、少儿艺术教育等问题上的表述不尽相同,但都有很多关于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各门类艺术学习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要义也是一致的,共同展现出儒家文艺美学特征。

  此外,2023年11月,中华家文化联席会议二次会议暨颜氏家训家风与中华民族家文化研讨会在曲阜举行,会上,来自各地的家文化研究和推广普及的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深入探讨颜氏家风家训与中华民族家文化的相关议题,旨在挖掘传统家风家训中蕴含的宝贵文化基因,为当下的家庭家风建设和家庭教育提供参考借鉴。颜炳罡以《古今家训,何以〈颜氏〉为祖》为题目作大会发言,指出《颜氏家训》是中国家训文化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体系化的家训,不管是其“纲目体”著述范式、理事圆融的叙述方式,还是其治家教子的基本内容,都对后世传统家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陈延斌以《〈颜氏家训〉与颜氏家风》为题作大会发言,围绕《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及颜之推家族的“整密”家风进行论述,并指出《颜氏家训》内容详备,立论平实公允;力戒空谈,务实切用;具体细致,便于操作,是传统家训理论的奠基著作。黄金元则以《从颜真卿仕宦行迹看颜氏家训中的君子文化》为题目进行报告,指出儒家君子文化具有尚德的特征,颜真卿不论是中年在德州大地上“奋戈守平原”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还是晚年为国慷慨赴险、以身殉职,都是源于颜氏家训中君子文化的熏陶、培育,既是对颜氏家族文化的发展,也是对儒家君子文化中忠诚、爱国、正义这种大德精神的最好诠释。朱用纯《治家格言》也是2023年有关家训个案研究的重点研究对象。周晓光《〈治家格言〉与中华传统家训文化》一文从《治家格言》的道德人格、教子方法、为人处世三方面,阐述该家训的基本内容,并指出《治家格言》是中华传统家训文化的践行指南。周晓光认为《治家格言》尤为强调日常具体行为的规范要求,体现了鲜明的实践性,而其内容与中国儒家文化主流价值观的高度契合、工整排比对仗中展示出的通俗文字及其抄录流传、反复刻印的传播方式也使《治家格言》为民众所喜闻乐见,成为中华传统家训文化的传播典范。朱光磊《〈治家格言〉的理学内涵与当代价值》一文则以《大学》八条目为参照,指出“治家”是以齐家为中心的修行功夫,但《治家格言》并不仅仅局限在“齐家”部分,也包含“格、致、诚、正、修”的内涵,孕育有“治国”“平天下”的旨向。朱光磊认为《治家格言》所蕴含的理学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洒扫应对”的持敬工夫、二是“格物穷理”的穷理方法、三是“诚意正己”的己意抉择、四是“修身齐家”的伦理教诲,这四方面既符合当时理学发展的普遍原理法则,又契合当下时代需求,对协调家庭关系、加强家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邹晓姮《根脉、内涵与特质:彭端淑“三为”家训家风研究》则以清代眉州丹棱望族彭端淑家族的家训家风为研究对象,从为官、为文和为师三方面具体阐述彭氏家风家训,展现出彭端淑家族惟忠惟孝、克勤克俭、积德成善的家训和秉持崇实黜虚、力学成才“以启后人”的为人历史风范。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而传统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家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马旭《家训的儒学意蕴及文学因缘——以清代成都刘氏家训为例》将成都刘氏家族的《豫诚堂家训》《蒙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挖掘刘氏家训在个人品德教育、读书方法培养及家庭伦理秩序建设中蕴含的儒学意蕴,揭示刘氏家训在训子教育上和延续家族文化上的重要作用。马旭认为儒家思想是一直贯穿家训始终的,儒家的仁、义、孝、悌等思想不仅是世家大族训示子孙的基本遵循,也伴随着家训的普及逐渐渗透到社会基层。

  三、传统家训教化功能研究

  传统家训往往与家规、家礼结合在一起,以家庭、家族为范围训诫子孙,又遵循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理路,将教育子孙修德立品、整齐家门、待人接物摆在重要位置,这就使传统家训普遍具有社会教化的重要功能。学界对传统家训内容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传统家训教化功能的认识也愈加深刻。陈延斌《传统家训修德教化:内涵、路径及其借鉴》一文,对传统家训道德教化功能的内涵、路径及当代价值进行探讨,指出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始终是立身之道、齐家之道、处世之道的教化,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修德教化路径。陈延斌《传统家训修德教化:内涵、路径及其借鉴》认为,修身立德是中国传统家训教化的基本内容,由于子孙承担着延续祖宗血脉的任务,故而将教育子弟家人修身立德摆在突出地位,叮嘱家人子弟要注重涵养品德,加强礼仪修养。而传统家训所具有的这种道德教化功能,通过庭院文化、祠堂、谱牒文化熏陶等途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浸染着家庭成员,尤其是家中的孩子,对家族的繁衍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孙杰《经学传承与家风养成:以魏晋南北朝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从家族溯源、家族风操和家族教化三方面入手,探讨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经学传承与家风养成。孙杰《经学传承与家风养成:以魏晋南北朝为中心的考察》对《颜氏家训》《诫子书》《幼训》等传统家训文献的教化功能进行分析,并指出家训的写作意图并不是规范世人言行,而是整饬自家门风、教诲后辈儿孙,而且以家训的形式更有利于实现“同言而信。同命而行”的家庭教育效果。

  教化启于蒙,蒙教也是传统家训教化功能的重要表现。周扬波《宋代家训与启蒙》对宋代家训进行断代研究,着重探讨宋代具备启蒙功能的家训,即涉蒙家训与启蒙家训两类,旨在揭示传统家训启蒙功能的增长历程,体现出历代童蒙文化在“家”这一领域的漫长演变。周扬波认为宋代家训在涉蒙和启蒙两方面,均实现了长足的进展,其中,在宋代家礼、义庄等新生宗族要素的推动下,司马光《书仪》《家范》及朱熹《朱子家礼》、范仲淹《义庄规矩》等涉蒙家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南宋获得了更广的延续;而吕本中《童蒙训》、吕祖谦《少仪外传》、真德秀《家塾常仪》等启蒙家训则在理学家群体的构建下实现了质的飞跃。

  梳理2023年对传统家训教化功能的研究,可发现从礼教视域下对家礼、家仪一类家训文献教化功能的研究,也是该年度关于中国传统研究研究的一个热点方向,成果颇丰。王钧林《成人、齐家与化俗:家礼教化功能探析》一文从家庭形态演变与家礼内涵变迁、学礼以成人、学礼以齐家、学礼以化俗四方面论述传统家礼的教化功能,探讨家礼教化功能对个体、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意义。王钧林认为从历时性眼光审视家礼的内涵变迁,则可发现家礼不止礼文规范功能,更可涵摄家训教化功能。两宋时期,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士大夫崛起,他们致力于救治社会风俗,并为此撰写了大量家礼类文献。司马光和朱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为救治衰乱之世的人心堕落、纠正当时社会留下的恶俗陋习,撰写《书仪》《居家杂仪》《家范》《朱子家礼》等家训文献,不仅突破“礼不下庶人”的限制,还对子孙个人化育、规范家族管理和改良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陈延斌《传统家礼教化方法述论》一文同样从礼教视域下探讨家礼的教化功能,但与王钧林着重论述家礼教化功能的演进和具体作用不同,陈延斌侧重于论述家礼教化功能的方式方法。陈延斌指出家礼教化、规诫功能的实现,主要采用家训教诲、祠堂训谕、仪式历练、庭院濡染、情法并用、家风陶冶、箴铭镜鉴、典范激励等诸多方式方法,而家训作为家礼文化的载体,也是家礼教诫的路径方法。他以《颜氏家训》《郑氏规范》和《药言》为例,对其中所载家庭礼仪和个人仪礼修养的内容进行论述,点明家训文献中家礼教育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将规范要求与道德训谕结合起来,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使其教化功能的实现更加容易。

  徽州是朱子桑梓之邦,礼教兴盛,很多学者以徽州家训为考察范围,对礼教视域下传统家训的教化功能进行研究。郭敬东《礼俗秩序的维系与强化:明清徽州乡村宗族婚姻伦理观探微》以徽州宗族家训、宗训等文献载体中与婚姻相关的规约内容为研究对象,探索以《朱子家礼》中的婚姻思想为指导的徽州家训、宗训的教化功能对徽州地区礼俗秩序的构建。潘斌《中国礼教视域下的清代家礼书——以〈茗洲吴氏家典〉为例的讨论》对徽州人吴翟所辑的《茗洲吴氏家典》进行研究,着重分析《茗洲吴氏家典》对礼经和《家礼》的遵从与变通,并由此得出家训的教化功能立足现实社会,具体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特点。

  四、传统家训与新时代研究

  历史服务于现实,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支撑,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再次指出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并首次将其写入党代会报告。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建设的重要载体,传统家训现代化转化的问题也被学界广泛讨论。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治理、家庭教育等多角度全方位探讨中国传统家训的现代价值及其转化策略,对传承中华传统家训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关于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袁和静《以家训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研究》的观点值得借鉴,袁和静指出借鉴优秀传统家训、创新现代家训,推进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重要途径。而加强新时代家训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要从四方面发力:一是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家训的结合点,推进家训理论研究;二是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推进家训教育工作;三是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践行,推进家训体系建设;四是系统推进家训工程建设,促进保障机制与社会参与,通过加强新时代家训建设,既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入、内化于寻常百姓家,又能进一步展现家风家训文化的时代价值与现代魅力。

  关于中国传统家训与彰显中华文明魅力的研究,田旭明《中华家国文化的新时代阐发与实践》一文值得特别关注,田旭明认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能够生命长青,与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处的家国文化基因及其精神伟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当前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迈入关键期,立足于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华家国文化创造性转化并用于新时代中国治理实践,培育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激活家风家训的社会治理功能,铸牢家国一体的共同体意识依然是我们的艰巨任务,这对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画好同心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推动全球发展正义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关于中国传统家训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尹旦萍《习近平关于家庭建设重要论述的意蕴及价值》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建设的重要论述阐释新征程上的家庭建设的重要地位,指出在中华传统家庭美德中,习近平总书记最为关注的是注重家教和家风的美德,多次传统家训文献召唤广大家庭重视家教,当代家庭建设也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庭文化,以家教家风建设为重要抓手,倡导广大家庭弘扬传统家风家训,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参与家庭建设教育。胡惠林《乡村文化治理能力建设:从传统乡村走向现代中国乡村——三论乡村振兴中的治理文明变革》则围绕乡村振兴强调乡村文化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实施途径,指出乡村治理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精神生活建构了乡村的治理文化和力量形态,而家训、族规、民约等具有谱系性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人的行为方式的规范,使得中国村落数百年生生不息。钟美英《家风家训在乡村治理中的“德治”作用》也强调家风家训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价值,指出家风家训是乡村治理“德治”的重要思想资源,传承家风家训能够增强人民的责任心与认同感,有利于乡村治理的开展。余昊哲《传统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一文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传统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家风家训文化进行扬弃与升华,并以家庭教育为着力点构建“个体—家庭—社会”逐级递进、内外协同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同时要通过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促进传统家风家训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更加紧密地融合。

  关于中国传统家训“两创”发展的研究,唐建兵《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探析》一文值得借鉴,唐建兵以《诫子书》《颜氏家训》《袁氏世范》等历代家训名篇为例,指出家风家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而新时代传统家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结合时代语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家训精髓,做好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现代阐释;尽可能地破解并激活文化创意密码,不断赋予体现时代要求和特点的新内涵,不能仅藏于家训家谱、家法族规等文献典籍中,而要以时代精神重新激活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同时要用新兴科技为家风文化赋能,促进家风文化产品现代表现力、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持续有效提升。

  概言之,2023年有关中国传统家训的相关研究,从教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对中国传统家训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通过个案家训、地域家训、断代家训等不同角度对中国传统家训进行思想阐释和文本考察,既立足于历史大背景下对传统家训进行内容、功能等方面的探讨,又站在新时代、新征程下对中国传统家训的现代化转化出谋划策,为中国传统家训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对相关文章、书籍的梳理,我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家训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特质和时代价值,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家训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我们仍要保持对传统家训的高度重视,开拓研究视野,在历史、现实、个人的需要下,进一步挖掘传统家训中蕴含的优良元素,全面诠释中国传统家训的时代价值,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与弘扬,将传统家训研究向更深、更广的维度推进。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