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儒家思想与越南现代化:文化传统的现代化转型

来源:《中国儒学年鉴》2024年卷作者:林国华 2024-11-27 15:07

  一般认为,越南的现代化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南人民通过长期艰苦的斗争取得国家的独立统一,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在革新开放的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在此过程中,越南一方面抗拒着外来强势文明的冲击,另一方面又不断吸收、模仿外来文明的思想理念和治理模式建设现代化国家。近代以前,越南主要是学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称儒学为“儒教”。儒教在越南思想文化领域中曾长期居于核心位置。19世纪后半期,随着法国殖民主义的入侵,以儒教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开始衰落,但是儒教作为越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影响依然深远且巨大。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越南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呈现出鲜明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强烈的民族主义特征。越南现代化转型中儒家思想展现了惊人的韧性和适应性。通过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互动,儒家思想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越南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关于儒家思想与越南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已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刘稚《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整合——兼谈儒家文化与越南的现代化》、何成轩《儒家思想与越南改革开放》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虽然这些研究成果分析比较精到,但是这一命题仍然值得继续深入,特别是越南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将市场经济与儒家思想的优势相结合的探索,值得长期关注和研究,其经验教训可以为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参考借鉴。

  一、法国殖民时期对越南社会结构和儒家价值观的冲击

  法国殖民时期,越南的儒学发展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儒学作为越南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此期间面临西方教育体系和价值观影响。随着法国殖民者的入侵,西方的思想文化强势进入越南,对越南的社会结构和儒家价值观形成巨大冲击,儒学作为统治思想的社会基础开始崩塌。越南学者范琼(PhamQuynh)对这一情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近,有一种不安的精神状态覆盖了我们的国家。这种状态实实在在地存在,像一场暴风雨一样无法控制。这种状态有其道德上、社会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在道德上,使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具有凝聚力的传统教导在日益瓦解,我们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足以代替传统道德。在一些国家里,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精神有一种永远的烙印。而在我们这儿,知识分子迷失了方向,开始疑惑,群众陷入于迷信,对宗教的情感没有那么深刻,那些道德原则如孝顺、尊敬和祭祀祖先等,因已失去了家长制度与传统仪式的维持而失掉了它存在的社会基础,以至完全消失……”在法国殖民过程中,汉字和喃字被拉丁文字所取代;西式教育取代传统的儒学教育,科举制被废除,一套以法语教学为主的学校系统建立了,这导致了传统私塾和书院的衰落,儒学作为官方教育的地位受到挑战;天主教在越南传播和发展,科学思维与商业精神被大力提倡。越南人民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的碰撞中,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反抗殖民统治、建设现代国家的斗争中,推动着越南现代化进程。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无论是批判旧儒学的越南维新运动,还是反侵略的斗争,其思想武器均来自儒家思想资源。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影响下,越南也发起了维新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是潘佩珠和潘周桢,他们以“立宪救国”“开通民智”等为口号,批判旧儒学。潘周桢强调道德伦理对国家的重要性,他把越南亡国的根本原因归结为道德伦理的丧失,同时他抨击君主专制,提倡爱国主义。

  在抗法斗争中,越南人民用儒家的“忠孝节义”“仁义礼智”的思想作为凝聚民族精神、动员社会力量反抗殖民侵略的有力工具,抗法代表人物吴德继提倡用儒家文化抵制法国的殖民文化,提出“汉文即为国文,孔学即为国学”,增强民族自信。1885年,越南爆发“勤王运动”,因发起这场运动的主要成分是儒士,又被称为“文绅运动”。他们以“忠君爱国”为口号,同法国殖民者进行了十余年的斗争。这一时期,伴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越南儒学的发展呈现较强的包容性,具体体现为,儒学与本土宗教、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教义相融合,吸纳了越南传统的民间信仰中祖先崇拜、母道教等思想,形成了一个跨民族和跨国界的新的宗教——高台教,鼎盛时期信徒达200多万人。

  二、越南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儒家思想的转化和运用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在越南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胡志明哲学思想之中。胡志明是越南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领导越南的过程中,在个人道德修养、政治策略和国家治理方面,将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等多种思想体系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胡志明思想”。这种思想不仅指导了越南的独立斗争,也影响了越南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对儒家的忠孝观念进行创造性转化,提出“忠于国、孝于民”的理念

  自古以来,践行忠孝之道在越南被看成是传统美德,在传统越南社会中,忠孝之道是用以规范调节父子关系以及君臣关系,对于维系传统越南社会政治和社会关系稳定起到积极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越南人不断丰富和完善忠孝的内涵,在越南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忠孝在新时代被胡志明赋予了新内容并获得了新的活力。他多次提出“忠于国、孝于民”的口号,指出:“古时候,在封建制度下……忠是忠于君,孝是孝于自己的父母而已。今天我们国是民主共和,忠乃忠于祖国,孝即孝于人民”。忠于国、孝于民”的口号有力鼓舞了越南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对团结越南人民参加越南的解放战争,打败侵略者,建设独立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直至今天,“忠于国、孝于民”也是越南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传承儒家道德思想,以“勤、俭、廉、正”作为干部道德修养的目标

  胡志明十分注意继承、发扬民族传统,善于利用儒教的优秀遗产。他对儒家思想中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并未直接在某一个特定文献中明确阐述,而是散见于他的演讲、文章和信件中。胡志明的著作和言论往往反映了他个人的哲学观点和政治理念,其中儒家思想的元素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强调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胡志明选集》和《胡志明全集》包含了他一生中的许多重要作品,从中可以找到他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例如,在他的演讲和文章中,胡志明经常提到廉洁、节俭、勤奋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些都是儒家传统美德的体现。此外,胡志明在1946年的《致全国同胞书》中提到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这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强调了个人品德的重要性。他还曾提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同样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正直和公正的观念。

  胡志明并没有简单地照搬儒家学说,而是根据越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对儒家思想进行提炼和创新性发展。越南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受到猛烈批判,许多人认为儒教已成为越南建设社会主义的障碍。胡志明则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他认为,尽管儒学思想表面上看来似乎过时,但儒学的一些道德思想还是具有时代的价值,他用儒学的一些道德范畴来解释、宣扬革命道德,指出:“孔子学说的优点在于个人道德修养。”认为孔子学说强调个人的道德自律、社会和谐与家庭伦理,这些都是构建健康社会的基石。1953年,他在越共中央第三期整党学习班上发表讲话指出:“孔子说‘己欲正心修身’,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工作,必须起模范作用;这样才能‘治国平天下’。这里说的‘治国平天下’,就是我们进行抗法战争,建设社会主义,保卫世界和平。要改造社会则必须改造自己的心。如果自己的心不改造,则谈不上改造社会。”胡志明在他的文章和著作中,多次提到儒学的仁、义、智、勇、忠、孝、勤、俭、廉、正等范畴,指出:“越南共产党是一个执政党,每个干部和党员必须真正透彻领会革命道德,真正勤俭廉正、大公无私。要维护我们党的完全纯洁,要做到无愧于人民的领导者和无限忠实的勤务员。”他提倡用“仁、义、智、勇、廉”五个字要求干部品格,以“勤、俭、廉、正”来作为革命干部道德修养的目标。这些主张符合儒家注重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理念。

  (三)弘扬儒家民本思想,主张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胡志明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同时也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理论。胡志明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强调了民众在国家建设和革命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这与这与儒家的“民为邦本”观念相契合。胡志明认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观点,是对孔子“以民为本”思想的发展,1921年,胡志明将孟子的话表述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利益次之,皇帝的利益无足轻重”,并以法文发表于《共产主义杂志》。此后,他便将民本主义和人民至上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观念。他还将民本思想与国际主义相结合,认为人民的福祉不仅仅局限于本国,还应考虑到全球范围内的和平与合作。他倡导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支持全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

  (四)发展“和为贵”思想,提出“多交友少树敌”的外交策略

  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是强调和谐与和平的重要性的理念,这在处理人际关系、社会治理以及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时都具有指导意义。胡志明的外交政策确实体现了儒家“和为贵”的精神。胡志明领导下的越南面对的是复杂而严峻的国际环境,包括与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冷战期间的大国博弈以及国内统一的挑战。尽管如此,胡志明在处理这些复杂问题时,始终坚持和平、对话与合作的原则。最显著的例子是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达成的协议,结束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并为越南的独立铺平道路。胡志明“和为贵”的外交思想集中体现为他提出的“多交友少树敌”的方针他,主张“与所有民主国家广交朋友,不与任何国家为敌”,指示越南外交部:“……外交最好要使祖国的敌人变少、盟友变多。”其外交策略充分体现“和为贵”思想。

  三、革新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在越南的重塑

  越南在1986年开始实施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进行革新开放,标志着越南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革新开放不仅影响了越南的经济结构,也对社会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传统的重新评估和传承。

  (一)发展“现代化、民族化、大众化和具有人文精神”的先进社会主义文化,注重儒家道德培育越南认为,民族文化是强化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工具,要发展具有浓厚民族本色的先进越南文化。1991年,越共中央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将“建设先进的具有浓厚民族本色的文化”作为其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1992年越南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保存和发展越南文化:民族的、现代的、人文的。2001年越共九大政治报告提出,民族性、大众性、现代性和具有人文精神是越南富有浓厚民族特色、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针对面临的“和平演变”危机,越共九大强调,积极抵御国外消极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发展具有民族传统和民族本色的越南文化。2006年,越共十大政治报告将“文化先进、民族特色浓厚”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并提出要“建设高质量、具有民族本色的先进越南文化”。2009年9月,越南颁布的《关于批准到2020年文化发展战略的决定》指出,保存和弘扬民族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保存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2011年,越共十一大通过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纲领(2011)》提出:“保持和发扬各民族的文化本色、语言和美好传统。”越共总书记阮富仲则对越南文化发展目标以及传统价值的作用进行了详细论述,他指出:我们将文化视为社会的精神基础和内在力量,是发展国家和捍卫祖国的动力;推动文化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公正协同发展是越南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基本方向。我们所建设的文化是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一种基于进步和人文价值的多元一体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在社会精神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继承和弘扬全国各族人民的优良传统价值,吸收人类文明的精髓,努力建设文明、健康的社会,为的是人的真正利益和品格,拥有更高水平的知识、道德、体质、生活方式和审美观。我们明确人在发展战略中位于中心地位;文化发展和人的培养是革新事业的目标和动力;教育与科技发展是头等国策;环保是关乎存亡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打造幸福进步家庭成为社会的健康、牢固细胞,实现性别平等是进步和文明的标准。

  随着经济开放和全球化的影响,越南开始重新审视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儒家道德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越南共产党对党员和群众进行传统道德的教育,要求党员和群众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越共八大号召,继承和发扬民族的精神、道德和审美价值,保护民族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和修复国家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在市场经济及炉大国际交流的条件下,必须特别重视维护与提高民族文化本色,继承发扬优良道德传统、风俗习惯及民族自豪感。吸收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丰富越南文化;与各种有害文化的入侵作斗争,反对崇外、不伦不类、忘本的倾向。克服崇拜金钱、无视道义、轻视人文价值的心态。“儒家提倡的和谐有序、民富国强、富而后教、民惟邦本、重视道义、内圣外王、大同理想等等思想观点及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主义,被决策者们应用到革新开放事业当中,并获得了成功。”儒家学说中的积极价值在培养越南社会主义新人、树立新的道德风尚和弘扬传统美德的工作之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越共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层级越高的干部,越需要成为榜样,更需要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实现‘修身、齐家’,‘勤、俭、廉、正’”越共八届五中全会文件明确提出作为新越南人,需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有良好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活习惯,勤俭、忠实、仁义遵守国家法律纪纲、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定。”同时,继续强调民本思想,越共八大政治报告指出,革命是“民有、民享、民治”的事业。人民的意愿和创见是形成党和新路线的源泉。

  (二)政府鼓励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育,包括儒家经典的学习

  儒家学说中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思想,对今天越南的教育事业也发挥积极的作用。越南从小学开始,就开设道德课程。小学以及高中的教材都有道德课或公民教育课,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辨是非,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跟他人友好交往等。课程的内容涉及诸多道德内容,譬如:仁爱宽容、舍己为人、相亲相爱、互相帮助等。尽管传统社会“仁”的内涵和今天“仁”的内涵有所不同,但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价值观却是穿越古今的。

  越南的专业儒学研究队伍和儒学研究基地发展很快,包括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的哲学所、汉喃研究所、中国研究所以及河内国家大学下属的人文与社科大学和中国研究中心。另外,胡志明市国家大学下属的人文与社科大学及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也有一些学者在从事儒学研究。发表儒学研究报告和文章的期刊则有《哲学杂志》《汉喃杂志》。同时,《文学杂志》《文化艺术研究杂志》《社会学杂志》《历史研究杂志》以及《中国研究杂志》等也常有儒学研究专文刊载。儒学文献资料主要保存在河内汉喃研究院,该研究院对书库进行文献整理和版本研究,同时编辑出版了越南儒学文献目录。

  (三)社会层面上,儒家思想中的家庭观念、尊老爱幼、礼仪等传统美德重新受到重视

  越南提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越南人培育目标:“着力培养有着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品质的越南人。那就是越南人的重要品质,即爱国、仁爱、重情义、老实、团结、勤劳、创新。建设和发扬‘一人为众,众为一人’的生活方式;形成有自重和自主意识、遵照宪法和法律生活和工作、保护环境的生活风尚,将个人积极性与社会积极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倡导个人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肯定和推崇正确的、美好的、积极的、高尚的,推广美好的人文价值。”为达成社会治理目标,家庭被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被认为是培育美好品质形成越南人人格的第一环境。越南俗语“国破则家亡”“民富则国强”等体现了家庭在国家发展及社会稳定中所发挥的传统道德价值。孝道作为调节家庭和家庭内部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支配着越南人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越南人认为“孝为百德之首”,不论普通人还是革命领袖都要尽孝。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尽孝道,不孝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越南2004年发布的《教育法》第20条规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教育学生尊重、爱护和表现出对祖父母、父母、老师、老年人的良好行为;爱兄弟姐妹和朋友;真诚、自信、渴望学习和欣赏大自然的美。

  儒家思想在越南现代化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它不仅在历史上传承了越南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而且在现代化进程中被重新解读和应用,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桥梁。儒家思想在越南现代化中的角色,体现了文化传统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复杂互动,为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

  (作者单位:尼山世界儒学中心)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