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春联之变折射时代变迁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任文香 2024-02-07 09:43

  无联不成春,有联年更浓。自古以来,写春联、贴春联都是国人过春节最重要的仪式之一。人们通过书写春联传递美好祝福,通过张贴春联营造节庆氛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描写的是宋代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其中的“新桃”“旧符”指同一种东西(桃符),是今天春联的前身。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传统的春联,诗性浓郁,讲究韵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浓缩,也是民间文学的精华。从形式上看,春联对仗工整,平仄和谐,与中国古典诗、词、赋等文体一脉相承;从内容看,春联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用精练的词句描景状物、表达情感。古往今来,无论是“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红桃辞岁杏迎春,丹凤呈祥龙献瑞”等对春天的歌颂,还是“普天开国运,大地转新机”“迎新春江山锦绣,辞旧岁事泰辉煌”等对时代的礼赞,或是“百福屏开花富贵,九如图绕竹平安”“五福临门家兴旺,吉星高照人安康”等对幸福生活的期冀,春联无不显示出构思巧妙、想象丰富、意蕴隽永的特点。

  春联还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过去,从城市到乡村,写春联几乎是家家户户都要经历的过年仪式,即便不识字的老农,也要托人书写。书写春联,不拘泥于书体样式,不受限于水平高低,追求的是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烘托的是红火热烈、喜庆祥和。初一早晨,大家出门拜年,一路走一路看,欣赏各家各户春联的内容和书体是一种别样的审美享受。有的是蚕头燕尾、古朴庄重的隶书,有的是端庄秀美、气韵丰富的楷书,有的是奔放灵动、飘逸洒脱的草书。当然,也有一些是刚开蒙的垂髫小儿写的,字体歪歪扭扭,稚嫩却充满童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写春联、贴春联既是年俗,也是一场围绕文学和书法展开的全民美育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联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发生变化。

  先说内容。20世纪50年代,常见的春联有“分田分地分房屋阖家欢喜,迎春迎福迎朝阳满门幸福”,表达了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后的喜悦心情。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成为主旋律,春联的内容也呈现出赞美改革、讴歌开放的特点,比如“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政策荡神州”“改革送福福临天下,开放致富富遍神州”。20世纪90年代,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致富光荣”的意识深入人心,“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等跟财富有关的春联,反映了人们对致富的渴望。著名学者周汝昌说:“春联是举世罕有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春联的内容不断更新,它传承着民族文化,记录着社会的发展,成为观察时代变迁的窗口。

  再说形式。以前,春联都是用毛笔手写,如今印刷品越来越多,春联的样式,也从过去只有红底黑字到现在增加了金粉红纸、金字红纸。此外,还出现了植绒春联、绒布春联、LED电子发光春联。尽管春联的样式越来越丰富,但因为那些都不是手写,制作中少了裁纸的步骤,没了挥毫泼墨的环节,所以在一些人看来,印刷的春联让过年少了一些仪式感,也淡化了传统的年味。

  今天,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春联的使用。比如,现在城市楼房使用的多是单扇门,门框比较窄,很难将春联贴在门框上。如果将春联贴在门体上,又会挡住猫眼,影响正常的生活。

  另外,旅游已经成为新年俗。很多人在春节前就早早地踏上了旅游的行程,春节时,他们早已不在家里,给家里的房子贴春联自然不可能。所以,在一些人那里,贴春联不再是过年所必需的仪式,他们越来越将春联看成一种装饰物,春联内容的文学性、春联书法的艺术性等也随之弱化。

  尽管如此,国人过年的情愫并未改变,春联所承载的对于美好的期冀和传统价值观念也未改变——无论是“劳动门第春常在,勤俭人家庆有余”的生活观念,还是“一年之计春为早,千里征程志在先”的格言训导,都能让我们既收获审美的愉悦,又获得启迪与激励。

  (作者:任文香,系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馆员)

编辑:翟凌宇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