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社区里的孔子学堂 让文化传承走“新”入“心”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翟凌宇 2024-02-06 14:49
编者按:又是一年新春至。中国孔子网特别推出“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我们深入基层一线,走进孔子学堂、幸福食堂、黄河文化大集,用镜头和文字记录身边的文化“两创”故事,体验充满文化味儿又有烟火气的龙年春节,探寻基层那些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文化瑰宝,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过后,济南市舜耕街道舜华社区孔子学堂的年味越来越浓,新春的喜悦从居委会大院的红色福字上、从社区居民的笑容中传递出来。
79岁的孙秀艳奶奶正变换着不同的字体写“福”字,“百福百福,‘福’有一百种不同的写法,新年要贴‘福’字来接福纳福。”孙秀艳说,她退休后经常来孔子学堂,“不光来学书法,我还参加合唱、读书这些文化活动。” 社区居民簇拥在周围,纷纷央告她再写几个、多写几个,要拿回家贴在墙上。
这边“福”字写得热闹,那边孔子学堂活动室里,葫芦丝悠扬的曲调已经响起来了。
“这首《月光下的凤尾竹》我们排练很久了,不仅在学堂表演,过两天还要去外地演出。”75岁的高兴国是这支葫芦丝乐团的“老资历”,大家称呼他为高团长,退休后他时常在葫芦丝乐团里教课,舜华社区孔子学堂成立后,乐团在这里扎下了根。他带领我们看学堂墙上挂着的课程表,每逢周一周五,学堂都安排了葫芦丝课程。
在高兴国看来,孔子学堂已经不仅是一个教室,更是精神文化家园。“孔子学堂不仅提供了练葫芦丝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全面的文化课程,这几年能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进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后继有人了,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
2014年7月24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组织发起的“孔子学堂” 落户济南舜耕街道办事处舜华社区,这是全国首家“孔子学堂”,也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公益文化品牌项目建设的起点。目前,孔子学堂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17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达3300家。
“孔子学堂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最便利最亲近的学习经典作品、开展文艺活动的机会,是基层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一环。”舜华社区综合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潇介绍,“我们学堂非常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普及,开设不同的课程和活动,还联合中国孔子基金会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很多年轻人都参与进来了,我们也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骨干人才。”
经典诵读、文化讲座、剪纸泥塑、书法绘画、膳食营养……社区居民李慧春对孔子学堂的活动如数家珍,从学堂建立到现在,她是最忠实的“学堂人”。“我们学堂的活动,我不敢说全部,但也参加过百分之九十。我们这代人,对于孔子和中华传统文化是很有感情的,我觉得无论什么时代都不能丢掉传统,孔子学堂让越来越多人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孔子学堂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离不开志愿者的付出。舜耕街道社工站站长张依蓓介绍,学堂的活动大多是居民们自发组织的,大家在社区群里牵头,志愿者们提供设备场地,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形成了常态化机制,活动就越办越好了。“作为学堂的志愿者,重点在于服务,舞台是大家的,我们做好后勤保障,让社区群众能够参与到自己喜爱的文化活动中来,这是社区孔子学堂建设的初心。”
“这个社区孔子学堂不仅活动开展的好,服务保障工作也做得好,平时大家演出穿的服装、琴棋书画用的设备,都是学堂志愿者帮我们准备的。”80岁的胡丽英说,她虽然不是舜华社区的居民,但非常喜欢孔子学堂的活动,每次都坐公交来学堂上课。
“孔子学堂能把大家集中到一起,用文化吸引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这对于基层治理是很有益的。”张潇说,2024年,他们打算把学堂建设和当地的舜文化进一步结合起来,让文化资源、文化传承人发挥优势,“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新绝对不应该局限于一时一地。以孔子学堂为载体,我们要让自己的文化走出山东、走出国门,把传统文化用更多更好的形式讲给大家听。”
社区孔子学堂守护基层的文化温度,在旧岁新年交替之际,为社区群众搭起文化传承的桥梁,让传统文化在此代代接续、薪火相传。
编辑:翟凌宇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