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丁四新

“数”的哲学观念与早期《老子》文本的经典化

2019-09-11 15:44:00  作者: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董思靖的叙述存在常识性的错误,如说“王弼合上下为一篇,亦不分章”。其实仅据王弼《注》即可知,王弼本《老子》既分上下篇,又分为八十一章,因此董氏所谓“王弼合上下为一篇,亦不分章”云云,乃是不合实际的诬言。回到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上,上引文字的中间一段可分为前后两节,前一节为:“刘歆《七略》云:刘向定著二篇八十一章,上经三十四章,下经四十七章。”后一节为:“而葛洪等又加损益,乃云:‘天以四时成,故上经四九三十六章;地以五行成,故下经五九四十五章。通应九九之数。’”这两节文字之间没有加分段符号“○”。而为何《正统道藏》没有加一分段符号“○”?在此,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漏加了,另一种是没有漏加,本来应当如此连读。(1)如果是前一种情况,那么可再作分析;但毫无疑问,整个叙述突出了河上公本在《老子》文本系统中的中心地位。事实上,对于道教徒来说,河上公本的权威性是不容任何挑战的。自东汉以来,上经37章、下经44章的划分即成为《老子》分章的正统,深入人心,而难以动摇。惟其因为如此,笔者认为,道教徒即有可能矫枉刘向定著本的分章,而故意改为上篇34章和下篇47章。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维护河上公本的地位,努力使人相信只有河上公本才是上经37章、下经44章这种分章法的真正源头。(2)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则其意非常明确:董思靖所引《七略》文,本应作“上经三十七章,下经四十四章”,如此才有下文所谓“葛洪等又加损益”云云一节。葛洪正以“上经三十七章,下经四十四章”为基础来重新分章,将上经的末章移作下经的尾章,改成上经四九三十六章、下经五九四十五章,如此以法象四时五行的天道观数理。总之,尹氏所说的第一个理由也未必能够成立。

  综上所论,《老君实录》在引述《七略》文时有可能确实误抄了刘向定著本的分章,也有可能属于有意的改动。笔者认为后一种可能性更大。道教徒为了维护河上公本的权威地位,而有意将刘向定著《老子》“上经三十七章,下经四十四章”改为“上经三十四章,下经四十七章”,这是合乎其爱教护教的宗教逻辑的。《道藏》的编纂者则有见于传本的非是,故在编抄《混元圣纪》时暗中即直接作了订正,而其文本之异不属于所谓引述错误。

  (三)刘向定著《老子》上篇三十七章、下篇四十四章再证

  通过比较诸古本可知,严遵本和通行本《老子》都是在汉简本的基础上再作章段分合的结果,且分合的动作不大,各自只涉及那么几章。其中,通行本《德篇》即直接继承了汉简本《老子上经》的章数44。由此,我们不得不反问:刘向定著《老子》为何不能像通行本那样采取直接继承的办法,而一定要改成“上经三十四,下经四十七”这样违逆汉简本的章数划分呢?此其一。其二,据笔者的研究,刘向定著《老子》总分81章,上篇37章,下篇44章,其根据在《汉书·律历志》中即可以找到:81章对应黄钟一龠之数,37章、44章的划分则出自中数五六之比(5:6),且此两数是刘向、刘歆父子律历学(三统历)的两个基本数字。由此来看,既然定著《老子》上下篇为37章、44章之理已存在于刘向、刘歆的历法理论中,那么通行本的章数划分难道完全不可能出自刘向的设定吗?与此相对,今人强执刘向定著《老子》上篇为34章、下篇为47章的这种说法,又有何道理可讲,又有何数理根据可寻呢?其三,有人认为,《老子》81章和上下篇37章、44章的划分,在刘向之前可能已经存在,如此一来则刘向定著本不过是对此作了继承罢了。宁镇疆氏即持此说。就《混元圣纪》所引《七略》文,宁氏说:

  从此佚文的“定著”中,似乎今本的81章的确是刘向手定。但细加分析,并非如此。因为最后所得的“八十一章”,是除去“复重”的“三篇、六十二章”得来的。也就是说,剩下的“两篇”已经作“八十一章”的划分了,即在刘向之前“八十一章”本就业已形成。……对此,还可证明的是,《汉志》于道家还记有“《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三十七”这个数字不是任意的,因为它与今本《老子》上篇《道》经的章数正好吻合。也就是说,傅氏所见《老子》就已经是八十一章本,而他不过是“说”了《道》篇而已。[31]

  现在看来,宁说有一定的道理。刘向校理《老子》,当时有三个本子,一个是中祕《老子》,书分上下篇;一个是太史所传《老子》,书一篇;一个是刘向自己所传《老子》,书分上下篇。总共5篇,143章。刘向校之,除去复重3篇62章,余2篇81章。此2篇81章,与刘向定著本相应。由此可知,刘向定著本的篇章数即本于此前某一旧本。《汉书·艺文志》所载西汉《老子》有四种,一曰《老子邻氏经传》四篇,二曰《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三曰《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四曰刘向《说老子》四篇。笔者认为,邻氏、傅氏、徐氏都生活在黄生、司马谈之后,他们大概是武帝后期至元帝时期的学者。《邻氏经传》《徐氏经说》的分篇较粗,无法据以推测其所传《老子》本的篇章数。而《傅氏经说》的分篇颇细,共37篇,且此“三十七篇”之数正好与通行本《老子》上篇37章相合。在此,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像张舜徽所云,《傅氏经说》37篇“乃傅氏所撰《经说》论文之实数,自不得附会为《道经》之三十七章”[32];另一种则如宁氏所说,《傅氏经说》37章反映了《老子·道篇》的章数。而宁氏之说,其实出自孙诒让《札迻》[33]。衡量这两种可能,都未必绝对正确;不过,后一说无疑更具学术意义。笔者认为,如果《傅氏经说》的确只推演了《老子》上篇37章之经义的话,那么上下篇37、44章的本子在刘向校书之前即已存在。如此,则所谓刘向定著本不过是作了直接的继承罢了。

  总之,上篇37章、下篇44章的《老子》本子,无论是由刘向首先定著的还是由其继承的,我们都可以说,通行本《老子》的分章其实来源于刘向定著本。在当前,这仍然是一个较为可靠的说法。

  

  注 释

  *丁四新,湖北武汉人,哲学博士,(北京100084)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出土简帛四古本《老子》综合研究”(15ZDB006)的阶段性成果。

  [①]参见(清)毛奇龄撰,郑万耕点校:《毛奇龄易著四种》,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85、187页;(清)胡渭撰,郑万耕点校:《易图明辨》卷1,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15页。

  [②]郑玄注:《易纬·乾凿度》卷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69页。

  [③]钱宝琮校点:《算经十书·周髀算经卷上》,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3页。

  [④]杨希枚:《古籍神秘性编撰型式补证》,见氏著:《先秦文化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725页。

  [⑤](德)瓦格纳(Rudolf G. Wagner):《技巧与结构的哲学:〈老子〉及王弼注中的链体风格》,见氏著:《王弼〈老子注〉研究》第三章,杨立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7—110页;刘笑敢:《版本歧异与文本趋同》,见氏著:《老子古今》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页;丁四新:申论〈老子〉文本变化的核心观念、法则及其意义》,《哲学动态》2002年第11期,第12-15页。

  [⑥]参见(日)池田知久:《郭店楚简〈老子〉——形成阶段的〈老子〉最古文本》《郭店楚简〈老子〉各章的上中下段——从〈老子〉文本形成史的角度出发》,见氏著:《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曹峰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1—47、321—375页;李若晖:《郭店竹书〈老子〉论考》,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89—108页;宁镇疆:《〈老子〉“早期传本”结构及流变研究》,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9页。

  [⑦]参见丁四新:《早期〈老子〉〈周易〉“文本”的演变及其与“思想”之相互作用》,《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第118—129页;《早期〈老子〉文本的演变、成型与定型——以出土简帛本为依据》,《中州学刊》2014年10期,第103—115页;《论刘向本(通行本)〈老子〉篇章数的裁划依据》,《哲学研究》2014年第12期,第56—61页;《老子的分章观念及其检讨》,《学术月刊》第48卷第9期(2016年9月),第27—37页;《汉简本〈老子〉总章数及上下经章数的组织原理和数理法则:一种可能性的研究》,《道家文化研究》第30辑,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15—138页。

  [⑧]郭店简本《老子》,参见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122页。

  [⑨]参见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3—16、89—100页。

  [⑩]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23—162页。

  [11]参见(唐)释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第4册,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651页。

  [12](美)韩禄伯(Robert G. Henricks):《论〈老子〉的分章》,郭沂、温少霞译,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简帛研究译丛》第2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50页;《再论〈老子〉的分章问题》,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4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71页。

  [13](汉)严遵撰,王德有点校:《老子指归》,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页。

  [14]转见(宋)谢守灏:《混元圣纪》卷3,载《道藏》第17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14页;(宋)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序说》,载《道藏》第1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21页。

  [15](美)韩禄伯:《再论〈老子〉的分章问题》,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4辑,第171页。

  [16]丁四新:《论刘向本(通行本)〈老子〉篇章数的裁划依据》,《哲学研究》2014年第12期,第57—60页。

  [17]丁四新:《汉简本〈老子〉总章数及上下经章数的组织原理和数理法则:一种可能性的研究》,《道家文化研究》第30辑,中华书局2016年12月,第115-138页。

  [18]《道藏》第17册,第814页。

  [19]《道藏》第12册,第821页。

  [20]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商务印书馆1929年4版,第120页;王重民:《老子考》上册,中华图书馆协会丛书1927年版,第24页;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33页。

  [21]虞万里:《严遵老子指归校笺序》,载樊波成:《老子指归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4、50、56页。

  [22]定阳子:《〈混元圣纪〉与〈太上老君实录〉》,《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1期。

  [23]尹志华:《〈老子〉通行本分章问题再探讨》,《哲学研究》2017年第7期,第64—70页。

  [24]尹志华:《〈老子〉通行本分章问题再探讨》,《哲学研究》2017年第7期,第66—67页。

  [25](宋)谢守灏:《混元圣纪》卷3,载《道藏》第17册,第814页。

  [26]藏外道书编委会编:《藏外道书》第18册,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64页。

  [27](宋)谢守灏:《老君实录》,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编:《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4辑子部第3册,人民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22页。

  [28]尹志华:《〈老子〉通行本分章问题再探讨》,《哲学研究》2017年第7期,第67页。

  [29]虞万里:《老子指归校笺序》,载樊波成:《老子指归校笺》,第37页。

  [30](宋)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载《道藏》第12册,第821页。

  [31]宁镇疆:《〈老子〉“早期传本结构”及流变研究》,第7—8页。

  [32]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第135页。

  [33]孙诒让说:“《弘明集·牟子理惑论》云:‘所理止于三十七条,兼法老氏《道经》三十七篇。’则汉时此书已分《道》《德》二经,其《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亦与今本正同。”见氏著:《札迻》卷4,雪克、陈野校点,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27页。韩禄伯亦有此推测,见氏著:《论〈老子〉的分章》,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简帛研究译丛》第2辑,第48页。

  

1 2 3 4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