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晏
(207~249) 三国魏《论语》学家,玄学创始者之一。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曾任侍中尚书,在晋代被评为正始名士。
何晏少年时被曹操收养,以聪慧著称。年轻时与夏侯玄、邓飏等人交友,承袭东汉名士的作风,以致蒙受浮华的罪名而受到压制。在魏齐王芳正始年间,受到专擅朝政的大将军曹爽信任,为侍中尚书,支持曹爽而与司马懿相对抗,参与主持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在正始十年正月司马懿发动政变时被处死。平生喜好《老》《庄》及《易》,善于清谈,在当时思想界处于领导地位。提出一些崇尚玄虚的新思想,倡导“贵无”学说,与夏侯玄共同开创了玄学。主持编撰《论语集解》,对儒学的玄学化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综合儒道是何晏治学的宗旨,何晏认为老子的品性虽不如圣人,思想行为却与圣人一致。他一方面撰写《老子道德论》,论证天地、阴阳、万物都是“以无为本”,圣人也“复用无所有”,达到“无名无誉”的境界;另一方面又主持编撰《论语集解》,总结东汉儒家古文经学一派的学说,对仁孝等纲常规范进行阐述。在《老子道德论》中渗透有《易》学思想,例如用“阴中之阳,阳中之阴”等命题阐释有和无的关系;在《论语集解》中渗透有道家思想,例如用“仁者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来解释“仁者乐山”的名言。就形上学和宇宙论的思想建树而论,何晏尚未达到魏晋玄学与儒学的顶峰,在《易》学方面过于忽略象数,自称“不解《易》九事”,而被《易》学家管辂折服(见《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注》);在《老》学方面的理论亦不够精致,注释《老子》却不如王弼注,遂对王注加以赞叹,放弃注释的企图而改作《老子道德论》。
在两晋南朝时期,何晏以玄学创始者的身份,享有很高的权威。而到唐代,何晏的《论语集解》立于学官,《老子道德论》的影响逐渐衰减。自唐代至明清,何晏主要是以“先儒”“先贤”的身份受到儒者的尊重,因为他的《集解》在这期间一直是《论语》的权威注释。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