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_中国孔子网

张惠言

来源:作者: 2017-11-23 17:49:00

  (1761~1802) 清中叶经学家、文学家。原名一鸣,字皋文,号茗柯,江苏武进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乡试,后七试礼部不第,至嘉庆四年(1799)举进士,已39岁。六年,庶吉士散馆,授官翰林院编修。正当有为之年,不幸遽然长逝。张惠言之学,始从诗文词赋入。为文初学司马相如、扬雄。后改宗韩愈、欧阳修。年近30,退而治经,潜心于《周易》虞翻学及《仪礼》郑玄说,并问学于歙县经学家金榜。既有经学为根柢,又得桐城刘大櫆为文义法,故其文由桐城派而演变,与同郡恽敬齐名,成为清代散文中阳湖文派的开派宗师。其词风深婉沉挚,多所寄托,在清代词坛亦别创一派,史称常州词派。惠言治经,近承苏州惠学考古遗风,得其笃实,弃其拘执,务守大义,不喜琐屑考证。他认为:“近时考订之学,似兴古而实谬古。”(《茗柯文补编·与陈扶雅书》)又说:“数十年之间,天下争为汉学,而异说往往而倡。学者以小辨相高,不务守大义,或求之章句文字之末,人人自以为许、郑,不可胜数也。”(《茗柯文三编·安甫遗学序》)对于惠栋复原汉《易》的考古之功,张惠言虽作了肯定,但同时也指出:“其所自述,大抵祖祢虞氏,而未能尽通”(《周易虞氏文·自序》)。他认为:“治《易》者如传《春秋》,一条之义,各从其例。”于是本此法而治《易》,对东汉末今文《易》学家虞翻的学说进行系统总结。先后撰为《周易虞氏义》《虞氏消息》《虞氏易礼》《虞氏易候》《虞氏易言》等《易》学著作。张惠言以对《周易》今文虞氏学的表彰和研究,成为一代《易》学大家。其他著述尚有《周易郑氏义》《周易荀氏九家义》《易义别录》《易图条辨》《仪礼图》《读仪礼记》等。诗文杂著,则以《茗柯文》《茗柯词》结集刊行。作为清代常州学派的开风气者之一,张惠言对今文经学在清中叶以后的复兴具有重要影响。常州今文经学家刘逢禄于此评述道:“皇清汉学昌明,通儒辈出,于是武进张氏治虞氏《易》,曲阜孔氏治公羊《春秋》,今文之学萌芽渐复。”(《刘礼部集·诗古微序》)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说:“常州派有两个源头,一是经学,二是文学,后来渐合为一。他们的经学是《公羊》家经说,用特别眼光去研究孔子的《春秋》,由庄方耕、刘申受开派。他们的文学是阳湖派古文,从桐城派转手而加以解放,由张皋文、李申耆开派。”(《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