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
(1745~1794) 清中叶学者、思想家。字容甫,江苏江都人。他自幼丧父失学,随寡母茹苦含辛,备受煎熬,自14岁起即受雇于书商。贩书之余,从学于其父生前好友,浏览经史百家,尤喜为诗,藉以写状孤贫之境。乾隆二十八年(1763),取得附学生员资格,时年20岁。此后,作幕四方,卖文为生,常年往来于大江南北、浙水东西。乾隆四十二年选为拔贡生后,以患怔忡之症而绝迹科场,专意于《述学》一书的撰写。后应聘校勘文宗、文澜二阁入藏《四库全书》,因心脏病猝发逝世于杭州校书处。他一生专心经术,治经所得,荟萃于所著《述学》之中。此外,尚著有《尚书考异》《仪礼校本》《大戴礼记校本》《春秋述义》《尔雅校本》及《小学说文求端》等。兼通地理,工诗文,著有《广陵通典》《容甫先生遗诗》等。
乾隆中叶以后的学术界,汪中以治先秦子学而著称一时,影响及于后世。所治《荀子》,由校勘入手,据以撰为《荀卿子通论》一篇,并制成《荀卿子年表》一部。乾隆间,校勘《荀子》的学者虽不止汪中一人,但敢于肯定荀学为孔学真传,则应属汪中首倡。自宋代理学家推尊孟子的性善之说,斥荀子的性恶说为异端,扬孟抑荀,历数百年而不改。汪中特立独行,博稽载籍,对此提出异议。据他考订,荀子之学源自孔子高足子夏、仲弓,其学以礼见长,兼善《周易》,对于儒家经典的流传,其承先启后之功尤不可没。汪中认为,《毛诗》《鲁诗》《左氏春秋》《觳梁春秋》皆传自荀子,礼经则是荀子的支流余裔,而《韩诗》亦无异于荀卿别子。因此他断言:“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述学·荀卿子通论》)所治《墨子》,最能体现汪中子学研究的批判精神。他一反孟子以来与杨朱并斥、诋墨子为“无父”的传统偏见,指出墨学是旨在救世的仁人之学。他认为,从学以经世这个意义上说,儒墨两家虽然不相为谋,但相反相成,其间无所谓正统与异端之别。至于墨子之攻驳孔子,在春秋战国间,百家争鸣,本不足怪,断不能以之作为诋诬墨子的罪名。汪中引《吕氏春秋》的《去私》《尚德》二篇和《韩非子》中《显学篇》为证,论定在先秦诸子中,唯有儒家足以与墨家相抗,儒墨并称显学(见儒墨显学),这才是先秦学术史的本来面目。(见《述学·墨子序》)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