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_中国孔子网

王念孙

来源:作者: 2017-11-23 17:34:00

  (1744~1832) 清中叶经学家。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授官工部主事,擢陕西道监察御史,转吏科给事中。嘉庆四年(1799),仁宗亲政,他疏劾大学士和坤,名著朝野。后历官永定河道、山东运河道,治理河工十余载,颇多实效。其间,著有《导河议》上下篇,并奉旨预修《河源纪略》,于河源误说多有辨正。十五年,永定河泛滥,引咎辞官,告老隐居,时年67岁。晚年息影家园,著述自娱。

  高邮王氏,累世传经。念孙早年,随其父安国宦居北京,10岁即已通读《十三经》,旁涉有关史籍。后师从名儒戴震问学,讲求训诂,究心音韵文字。14岁,父殁返乡,潜心经史,与一方经师李悖、贾田祖、汪中、刘台拱等往还切磋,学业大进。初中进士,曾乞假,闭户力学,四年之后始入京就职。罢官以后,一意著述,集毕生读书所得,著《读书杂志》82卷。以《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子》《汉隶拾遗》等十书为类,于古义晦误,写校妄改,皆逐一订正。一字之证,往往博及群书,从而显示出深湛的校雠学素养。他尤精训诂,早年有志于《说文》《尔雅》,读书有得,各有撰著。后见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出,遂专意于《广雅》,历时10年,撰《广雅疏证》。其书融经学与音韵文字学为一堂,就古音以求古义,广采古训,详为疏通,研究所得,不仅远逾张揖原书,而且也为乾隆间经学大师惠栋、戴震所不及。清代古音学,自顾炎武发端,迄于江永、戴震、段玉裁,离析古韵,愈阐愈密。王念孙后来居上,分古韵为21部。其中,支、脂、之3部之分,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已先提出,而分至、祭、盍、辑为4部,则识解出段书之上。念孙治经,熟于汉学之门户,而不同于汉学之藩篱,主张把握经意,反对墨守成说。他说:“说经者期于得经意而已,前人传注不皆合于经,则择其合经者从之,其皆不合,则以己意逆经意,而参之他经,证以成训。”于经文训诂,尤多创获,指出:“诂训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因假借之字强为之解,则结鞫为病矣。”(王引之:《经义述闻序》)其子引之,秉庭训而加推阐,撰为《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王氏父子,教学相长,同以治经而名世,史称“高邮二王”。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