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栋
(1697~1758) 清代经学家,吴派经学奠基人。字宇定,号松崖,人称小红豆先生。江苏吴县人。祖父惠周惕、父亲惠士奇(“红豆先生”)皆为清初著名经学家,对《周易》《三礼》《春秋》《诗经》均有精深研究。惠栋自幼笃志向学,家多藏书,日夜诵读,自经、史、诸子百家杂说,及释道之藏,无不贯通。20岁考取秀才后屡试不第。乾隆十五年(1750)诏举经明行修之士,大臣交章论荐,索所著书,未及呈进而罢归。继承顾炎武的治学方法,治经从研究古文字入手,重视声音训诂,提倡由小学训诂上溯义理。其学术以博闻强记见长,主张尊古训、守家法,提出“汉人通经有家法,故有五经师。训诂之学皆师所口授,其后乃著竹帛,所以汉经师之说,立于学官,与经并行”(《九经古义·原序》),将经师家法与经相提并论,同等重视。强调经书中之古字古言非经师不能辨,说:“是故古训不可改也,经师不可废也。”(同上)自称其家“四世传经,咸通古义”(同上)。其所著《九经古义》即为向后代传其家法。极其推崇汉学,以尊汉为其旗帜,以为对儒家经书的解释唯汉儒之说为最可信,“不问‘真不真’,唯问‘汉不汉”’(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对汉学以外学术不是竭力排斥,即加以贬低。然而惠栋于古经深窥古义,其所采撷大抵为大师宿儒专门授受之微旨,一字一句均有渊源。遍考群经,一一原本汉儒。对《周易》用力尤深,对易图、象数多能发前人之未发。撰《易汉学》8卷,汇集孟喜、虞翻、荀爽之易说,末篇附以己意,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浴书、先天、太极之学。《易例》2卷镕铸旧说以发明《易》之本例。作《周易述》23卷,以荀爽、虞翻为主,而参以郑康成、宋咸、干宝之说,约其旨为注,演其说为疏。书垂成而病重,因而缺《革》至《未济》15卦及《序卦》《杂卦》两传。又有《新本郑氏周易》3卷。王应麟曾辑《郑氏易注》1卷,引文不著所出之书,又次序先后间与经文不应,亦有遗漏未载者。惠栋因其旧本,重为补正,注明引文出处,明其信而有征,极为详核;其次序先后,皆从经文厘定;又搜采群籍,补充92条,考核精密,实胜原书。著《明堂大道录》8卷、《禘说》2卷,提出槠行于明堂,明堂法本于《周易》。《古文尚书考》2卷,辨郑玄所传之24篇为孔壁真古文《尚书》,东晋晚出之25篇为伪。又有《左传补注》6卷,援引旧训以补杜预的《左传集解》之遗,原为所著《九经古义》之一,以先出别行,故《九经古义》刊本虚列其目而无文。著作另有《后汉书补注》24卷、《王士祯精华录训纂》24卷、《九曜斋笔记》《松崖文钞》诸书。
对于惠栋的学术成就,历史学家钱大昕评论说:“宋、元以来说经之书盈屋充栋,高者蔑古训以夸心得,下者袭人言以为已有。独惠氏世守古学,而栋所得尤精。拟诸前儒,当在何休、服虔之间,马融、赵歧辈不及也。”(《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惠栋传》)对于惠栋的学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评论是:“盖其长在博,其短亦在于嗜博;其长在古,其短亦在于泥古也。”(卷二十九《经部·春秋类四·左传补注提要》)此分析极为中肯。其弟子沈彤、江声、余萧客,再传弟子江藩等在学术上均有建树。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