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_中国孔子网

刘师培

来源:作者: 2017-11-30 17:11:00

  (1884~1919) 中国近代经史学家。字申叔,号左盦。笔名有:光汉子、无畏、韦裔、豕常之裔、激烈派第一人、刘三等。江苏仪征人。出身于经学世家,自幼饱读经史。18岁中秀才,次年又中举人。1903年于上海结识了章炳麟、蔡元培等“爱国学社”的成员。此年3月即在《苏报》上发表《留别扬州人士书》,公开宣布赞成革命。又更名“光汉”,作《攘书》,表示“攘除清廷,光复汉族”的决心。翌年,任《警钟日报》主笔,同年秋加入光复会,年末参加邓实、黄节等发起的“国学保存会”,并成为该会在1905年初创办的《国粹学报》的主要撰稿人,因而被目为“国粹派”的首要人物之一。1905年春《警钟日报》被封,他化名“金少甫”先后任教于安徽公学、皖江中学,并参加陈独秀等发起的“岳王会”。1907年2月东渡日本,谒孙中山,人同盟会,成为《民报》编辑之一。其时所发表的《普告汉人》《利害平等论》《悲佃篇》《清儒得失论》等,可算是其一生所作最好的政论文章。未久,又崇信无政府主义,与章炳麟创办“社会主义讲习会”,并先后创办《天义》半月刊和《衡报》。1908年冬回国。’次年被清两江总督端方收买,人其幕,充当暗探。辛亥革命后,只身逃匿成都,在四川国学院教书,革命党人耻与其往来。1915年追随杨度参与发起“筹安会”,并任理事。作《君主复古论》,拥护袁世凯称帝,任署理参政院参政。1917年受蔡元培聘任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初,慨然于“国学沦夷”,参加组织“国故月刊社”,任《国故月刊》总编辑,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对抗。同年11月20日因肺病在北京去世。

  刘平生治古文经学,与章炳麟齐名。主张用近代治学方法,对国学进行系统的整理,如试图打破前儒学案以人为主的旧体例,改以按照心理学、伦理学、论理学、社会学、生计学、政法学、哲理学等近代学科分类,重新探讨学派源流,写出一部有创见的《周末学术史》。他重视《春秋》关于夷夏之防的微言大义,把尊王攘夷、“外夷内夏”视为天公地道,谓“吾思邱明亲炙宣尼,备闻孔门之绪论,故《左传》一书,亦首严华夷之界”(《读左劄记》)。严守古文经师家法,力攻《春秋》公羊学派,矛头直指康有为,专门写出《汉代古文经学辨诬》《论孔子无改制之说》,认定所谓孔子改制说乃灭绝六经、淹没古史、堵塞革新、害政害事的大患。他精于文学训诂,主张以字音推求字义,用古语明今言,用今言通古语。甚至认为只要扩中土文字之用,穷其造字之形义,可以考察社会之起源,“故欲社会学之昌明,必以中土之文为左验”(《论中土文字有益于世》)。重视逻辑与语言关系的分析,强调要通过“析字辨名”以达到“循旧造新、以明圣业”的目的。肯定正名的作用为“诘其名实”“观其离合”。认为墨家、法家盛言名理,殆亦名家之支派,而中国名学之所以历久失传,在于“名家者流,则有托诙诞以饰词,不明解字析词之用”(《论理学史序》)。其著作甚多,1936年由南桂馨约请钱玄同编为《刘申叔先生遗书》,凡74种。

  《尚书源流考》 刘师培撰。凡1篇,约5000字。生前未曾刊出,后据手稿收入《刘申叔先生遗书》第一集。是文为考辨《尚书孔氏传》与王肃注《尚书》诸问题。认为据有关史料证明,魏晋之际传注《尚书》者有两本:一为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尚书孔氏传》,一为王肃的《尚书王氏注》。举四条证据,指出“梅本经传实出东晋之初,非即魏代所行”。并由此推定王肃确实见到真《古文尚书》而作传注的,亦可知“真古文尚书,东晋以前,其文具在”。文中还论辨了古文“经”何时散佚、王肃的伪《孔子家语》与梅赜所献的《尚书孔氏传》的关系、姚方兴所献的《舜典》诸问题,反映了作者古文经学的观点。

  《经学教科书》 刘师培著。共2册。原为上海国学保存会1905~1906年印本,已收入《刘申叔先生遗书》己类第66集。第1册在《序例》之后,分32课,内容为:经学总述、经学之定义、古代之六经、西周之六经、孔子定六经、孔子弟子之传经、尊崇六经之原因以及两汉、宋元明代六经之传授等。认为六经为古籍而非儒家所得私然,而后又因尊孔子而尊崇六经,与各代的世俗之好和社会政治有关。第2册,除“弁言”外,下分36课,内容为:易经总义、易经卦名、卦名释义、论易卦之作用、释三易、释周易之旨、论易有三义、释彖辞、释爻辞、释易象、释十翼、说筮法、说互体、释卦变等以及《易经》与文字学、数学、科学、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之关系等。指出《易经》为数学所从生、为言哲理之书,易学主张内中国而外夷狄、进君子而退小人、损君主以益人民等。《经学教科书》言简义赅,内容丰富,是一本较好的经学教材。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