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麟
(1869~1936)中国近代学者、思想家。字枚叔(一作梅叔);初名学乘,因仰慕顾炎武的为人,改名绛(顾本名绛),别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1869年1月12日)生于余杭仓前镇,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江苏苏州。
生平事迹 章太炎少时在家中从外祖父学习儒家经典。稍长,涉猎史传,浏览诸子。1890年赴杭州入诂经精舍,师事经学家俞樾。亦先后向高学治、谭献、黄以周、孙诒让请益。在诂经精舍前后8年,奠定了坚实的学业基础。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章氏毅然走出书斋,参加上海强学会,并于1897年进入时务报馆担任撰述。提出“修内政”“兴学会”“以革政挽革命”等主张,支持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变法维新运动。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章氏遭通缉,避地台湾省。次年东渡日本,不久归国,参加《亚东时报》编务。1900年春,刊刻《訄书》于苏州。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光绪逃往西安。章氏断发易服,与改良派决裂,走上排满革命的道路。先后任教于苏州东吴大学、上海爱国学社,高谈革命,放言无忌。发表《正仇满论》《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保皇谬论,直斥光绪为小丑。又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称许该书为“义师先声”。1903年,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制造“苏报案”,监禁章、邹于上海西牢狱中。此时章氏潜心佛典,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1906年章氏出狱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随即主编《民报》,阐扬三民主义,编报之余,也从事讲学与学术研究。1908年《民报》被日本政府封禁后,专力讲学著述。辛亥革命后返回国内,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后改为统一党),任会长。章氏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支持讨袁的“二次革命”,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被袁幽禁于北京三年,袁死后始恢复自由。此后继续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出任军政府秘书长。但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心怀疑惧。1922年,章氏应江苏省教育会之邀,在上海主讲国学。1923年担任《华国》月刊社长,潜心“发扬国光”,弘传“国粹”,而反对国共合作。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章氏不顾老病,到处奔走,呼吁抗日救亡。1934年,章氏举家迁居苏州。次年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刊行《制言》杂志。各地负芨来学之士100余人,籍贯遍于19省,年龄最高者73岁,最幼者18岁。章氏主讲小学、经学、史学、文学、诸子学。逝世前数日,章氏已饮食不进,仍执卷临坛,勉为讲论。
学术思想 在诂经精舍就读时,章氏即崇奉古文经学,尤其仰慕汉代的刘歆。其治学上接顾炎武、戴震、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统绪,而又不墨守师承。虽宗法汉学,但对宋儒之可取处也予以采纳;虽崇尚古文经学,但对今文经学并未一概排斥。曾写有《膏兰室札记》稿本4卷(今存3卷),考释周秦、两汉经书及诸子。又撰成《春秋左传读》稿本50万言,诠释《左传》,驳斥刘逢禄等人的观点。两部著作均从古文经说立论,偶尔也以西学解经,屡有新见,但也有穿凿附会之病。戊戌前后,章氏政治上支持康、梁,学术上有时也援引某些今文经说以论证变法维新,如“大一统”“通三统”等。但论及经学派别,则与康、梁有如冰炭,始终无法调和。章氏政治上由改良转入革命后,学术上也用古文反对今文。他揭露康有为等人的“三统”“三世”说的历史循环论和庸俗进化论本质,说:“三统迭起,不能如循环;三世渐进,不能如推毂。”又批判今文经学家曲解史实以就己说的做法是“微言以致诬,玄议以成惑”,指出“治史尽于有征”,“始卒不逾期验之域”(《征信论下》)。章氏讥孔子“虚誉夺实”,但肯定孔子为“古良史”。认为“孔子死,名实足以伉者,汉之刘歆”(《訄书·订孔》),将刘歆与孔子相提并论。1906年东渡日本后,主张“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并界定“国粹”为广义的“汉种的历史”,包括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三部分内容(《演说录》)。他援引儒家经典,大谈“华戎之辨”,鼓吹排满革命。揭露清代今文经学家宣扬《公羊》学是“志在干禄”,而非《公羊》旧说(《中华民国解》)。章氏以为儒家正是“以利禄为心”。章氏指中庸之道为“权谲”,为“国愿”,比“乡愿”还要坏。章氏对孔子、儒学的评论,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但也有偏颇失平之论,盖因其目的主要是为批判保皇派、为宣传排满革命服务,而非做纯学术的研究。在此期间,章氏有一批学术著作问世,其中,《新方言》研究古今方言;《小学答问》解释语言文字学的有关问题;《文始》探讨汉语字源;《国故论衡》纵论语言文字学、文学、诸子学、哲学;《齐物论释》以佛解庄,发挥相对主义理论。这些著作所阐述的思想观点,往往与民族民主革命相联系。晚年,章氏对自己以往的激烈批孔言论表示后悔,转而提倡尊孔读经,但始终反对建立孔教,认为孔学不是宗教,孔子是史学家、教育家,不是教主。
天为诸日之总合 天是由无数个太阳(恒星)组成的。章炳麟早期关于宇宙结构的命题。其说见于《膏兰室札记》《儒术真论》《视天论》《訄书·天论》等著作。他继承荀子、王充等人的天道观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积极成果,并吸收哥白尼以来的近代天文学知识,对宇宙的结构和演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宇宙中有无数天体,浮行太空。太阳吸引8个行星,成为太阳系,它只是银河系中的一部分。银河也不是宇宙的尽头,银河之外还有别的星群,其数不可胜计。“恒星皆日,日皆有地,地皆有蒙气。”(《訄书·天论》)宇宙就是由无数个恒星组成的。恒星都是太阳,太阳产生地球,地球周围都有空气(蒙气)。人从空气中仰望太空,看到一片苍茫,这就是所谓的天。太阳和一切恒星都是自然产生的,并非上帝所创造。他还指出,由于太阳产生地球,地球万物的生长和发展都依赖太阳的光和热,所以人们尊崇太阳,祭祀太阳,这是有道理的。至于上帝,则根本不存在。章炳麟批判了上帝创世说,也不赞成古代认为“天有形质”和“以天为积气”的观点。他对宇宙结构及其演化的描绘,大体符合实际。他宣传了近代科学知识和无神论思想,值得肯定。
公言与原名说 章炳麟关于人类认识起源与形成的理论。言即名言,公言指共同的认识或公认的真理。名指名词、概念。原名说主要探讨名与实的关系,名的种类、形成与发展规律。1897年,章太炎发表《后圣》一文,批评佛教以客观世界为人的主观幻觉的观点是“一人之私言”,而称赞荀子关于通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接触来认识世界的观点是“天下之公言”。他继承苟子的“缘天官”说,认为“物各缘天官所合以为言”(《訄书·公言》中),只要感觉器官正常,人们对相同的外界事物就会获得相同的感觉,从而形成人类的公言。但公言的范围有大有小,其界限是相对的。同时人不能停留在耳目等感官的感觉上,还须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判断和推理。章太炎主张名源于实,名词、概念及语言均起源于感觉经验:“语言之初,当先缘天官。”“物之得名,大都由于触受。”(《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名之成,始于受,中于想,终于思。”(《国故论衡·原名》)他认为,任何名词、概念、语言都不是凭空而起的,而需经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接触,然后根据事物的形状、属性、作用加以命名。如雀之得名,以其音即足;鹊之得名,以其音错错;鸦之得名,以其音亚亚;这些鸟类的命名都是直接描摹它们的声音的。其他事物,则大抵依据其属性特征命名。章太炎上述见解,在认识论、逻辑学及语言学上,都有一定的价值。
尊荀 尊崇荀子。章炳麟的思想主张。章氏对荀子的尊崇态度比较一贯。据其自述,青年时期,学术上以苟子、司马迁、刘向为权度,政术上以苟子、韩非为归宿,对苟子备极推崇。1897年发表《后圣》一文,称颂苟子为“后圣”,以为在思想学术上,苟子得孔子之真传。“同乎荀卿者与孔子同,异乎荀卿者与孔子异。”所著《訄书》初刻本,以《尊荀》始,以《独圣》终,孔、荀并举,尊苟色彩甚浓。1904年出版的《訄书》重订本,更认为荀子的学问超过了孔子。章太炎推崇荀子能够传授儒家经典,对学术有重大贡献。又称赞荀子提出法后王的主张:“荀子所谓后王者,则素王是;所谓法后王者,则法《春秋》是。《春秋》作新法,而讥上变古易常。”(《訄书·尊荀》)以为苟子主张法后王,意在鼓吹变易革新,其思想正适合当今变法维新的潮流。苟子提倡的“合群明分”,又可作为当今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章太炎对荀子的正名、隆礼、缘天官等学说,也给予很高的评价。“素王”“法《春秋》”等说法,是沿袭了今文经学家的观点。但章太炎的尊荀,却与当时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排荀异趣。
著作 章太炎著作甚丰。生前手定的《章氏丛书》,有1915年上海右文社铅字排印本,1919年浙江图书馆刊本,1924年上海古书流通处印本。其中,以浙江图书馆刊本校印最精。章氏弟子吴承仕、钱玄同等校刊的《章氏丛书续编》,有1933年北平刊本。章太炎逝世后,章氏国学讲习会编辑《章氏丛书三编》,1938年在武汉排印《太炎文录续编》。近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组织有关学者整理校点章氏遗著,陆续出版《章太炎全集》。
《春秋左传读》 章炳麟考释《春秋左传》、驳难刘逢禄的著作。撰于1891~1896年间,9卷。章氏《春秋左传读叙录·序》自称:“《春秋左传读》者,章炳麟著也。初名《杂记》,以所见辄录,不随经文编次,效臧氏《经义杂记》而为之也。后更曰《读》,取发疑正读为义也。盖籀书为读,细其大义曰读,纳其微言亦曰读。”“微言,纳大义,故谓之《春秋左传读》云。”清代今文学复兴,庄存与、孔广森、刘逢禄、宋翔凤等人表彰公羊学,诋斥左氏。刘逢禄断言《左传》本非解说《春秋》经之传,后经刘歆窜入书法凡例,虚构授受系统,篡改章句文字,才使《左传》附于《春秋》。此说经龚自珍、廖平、康有为等人引申发挥而成“新学伪经说”,影响颇大。章太炎乃以数年之力,撰《春秋左传读》,驳难刘逢禄上述观点。是书承袭乾嘉汉学传统,广泛运用古代典籍,考订诠释《春秋左传》的古字古词、典章名物、微言大义,多有创见发明。但章氏“以滞义犹未更正”(《自述学术次第》),自己对这部著作并不满意,书中有些见解后来也发生变化,所以生前迄未正式刊布。有1913年坊间石印本,1939年潘景郑据以影印本。经姜义华校点编次,收入《章太炎全集》(二),198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訄书》 章炳麟的政治、学术论文集。1900年在苏州木刻印行。封面由梁启超题签,全书共50篇。发行后不久,再次印刷,又增加两篇补佚。部分文章先前曾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收入本书时又做过修改。作者在目录后叙中说:“幼慕独行,壮丁患难,吾行却曲,废不中权。逑鞠迫言,庶自完于皇汉。”“逑鞠迫言”,是作者对书名的解释。《说文》:“訄,迫也。”本书题名《訄书》,意为书中所论,乃是危难的形势、穷蹙的处境迫使作者不得不说的话。
《馗书》以《尊荀》始,以《独圣》终,首尾呼应,自成系统。先论中国古代学术,次论哲学、社会学,再论社会改革问题。对儒家与各家的思想,以及儒家与各家的关系,详加评述。肯定孔子是反对鬼神迷信的思想家,又是革故鼎新的改革家,足为万代楷模。又以孔、苟并举,对荀子备极推崇,以为荀子法后王,意在鼓吹变易革新,值得后人取法。斥责“腐儒”“贱儒”卑污守旧,不思进取。同时也欣赏墨家的刻苦兼爱,道家的智谋权变,法家的富强之术,兵家的勇武伟烈,并赞扬为正统史家所不取的游侠刺客。章氏虽然还没有正面揭出批评孔子、儒学的旗帜,但所论已突破封建史学独尊儒术的藩篱,具有时代的新气息。对各家的评论,旨在批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传统思想,为当时的社会改良寻找历史依据。书中大力宣传进化论,别种族,辨“民兽”,呼吁合群明分,团结御侮,救亡图存。本书具有明显的反帝爱国思想,强烈的反满情绪,但尚未明确主张推翻清朝政权。认为“逐满”有理,但在当时情况下不宜“逐满”。主张让满人担任“客帝”,“主其赏罚”;而尊奉孔子世胄担任中国的“共主”,“尸其名位”(《客帝》)。“客帝”说是章氏提出的解决改良与排满矛盾的折衷方案。《訄书》的基调是改良主义的,要求在旧社会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用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来取代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宣传改良时,也往往打出孔子的旗帜,甚至援引今文经学家的某些说法。如称孔子为素王,讲“三统之复,文质之变”,讲损益因革,这些观点显系受康有为、梁启超一派的影响。
《訄书》初刻本出版不久,作者又对它进行修订,于1904年由日本东京翔鸾社铅印出版。重订本由邹容题签,正文63篇,另有两篇前录。与初刻本比较,新增27篇,删除14篇,对保留的篇章也做了重大修改。裁汰了初刻本中受改良派影响的文字,加强了反清革命的内容。抛开“客帝”方案,直接号召“逐满”。又正面批评孔子和儒学,认为孔子“虚誉夺实”,文章学问不算高明,观点含混不清,言论自相矛盾,智慧和道德比不上孟子,学问和政术比不上荀子。但承认孔子删定六艺,编次《春秋》,对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重大贡献,是一个“良史”(《订孔》)。重订本一问世,即风行一时,轰震海内,反响强烈。许多人受其影响,倾向排满革命,而有的人则斥之为“诋毁孔子”。
《訄书》包含有丰富的学术内容,明显的民主思想,强烈的批判精神,在当时起了宣传革命的作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但文笔古奥,索解为难。
重要版本有1904年苏州木刻本,1904年日本翔鸾社铅印本。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重排本,台湾1968年影印本,均据翔鸾社本。1914年,经作者大加修改,更名为《检论》,收入《章氏丛书》。《訄书》初刻本、重订本和《检论》,经朱维铮校点,收入《章太炎全集》(三),198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驳箴膏肓评》 章炳麟驳难刘逢禄《箴膏肓评》的著作。撰成于1902年。东汉今文学家何休曾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榖梁废疾》,非难《左氏春秋》,表彰公羊学。郑玄则作《发墨守》《箴膏肓》《起废疾》,反驳何休。清代今文学复兴,刘逢禄撰写《左氏春秋考证》《后证》《箴膏肓评》,驳斥郑玄,推演何休学说。断言《春秋》为经,《左传》为史,二者本无关联,后经刘歆伪造书法凡例,篡改附会,遂使《左氏春秋》成为解《春秋》经之传。章太炎在撰写《春秋左传读》之后,“乃因刘氏三书,《驳箴膏肓评》以申郑说,《砭左氏春秋考证》以明《传》意,《砭后证》以明称‘传’之有据,授受之不妄”(《驳箴膏肓评·叙》)。可知这三本书是专门驳难刘逢禄的,其基本观点是肯定《左氏春秋》为解说《春秋》经之传,并非刘歆伪造篡改。三书均系手稿,迄未刊行。《砭左氏春秋考证》和《砭后证》手稿未见,或疑《砭后证》即《春秋左传读后叙》。《驳箴膏肓评》手稿藏上海图书馆,皆蝇头小楷,按《春秋》十二公编次。各条之下,一般首列《左传》原文,次引何休《膏肓》,次引郑玄《箴》,次引刘逢禄《评》,最后为章氏之《驳》。是书经姜义华校点,收入《章太炎全集》(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
《春秋左传读叙录》 章炳麟驳难刘逢禄的著作。1907年发表于《国粹学报》第一至第十一号。刘逢禄曾著《左氏春秋考证》《后证》《箴膏肓评》,推演东汉何休的公羊学说,诋斥《春秋左传》。认为《左氏》本来不是解《春秋》经之传,乃刘歆窜入书法凡例,伪造授受系统,篡改文字,将《左氏》附会成《春秋》的传。章太炎以数年之功,作《春秋左传读》,考订诠释《春秋左传》,驳难刘逢禄种种观点。《春秋左传读叙录》则专驳刘逢禄的《后证》,肯定《春秋左传》确系《春秋》的传,是解说《春秋》经的,其授受系统亦可信,而非刘歆伪造篡改。有的学者认为此书本来是作为《春秋左传读》的一部分,后经作者修改增订,独立成篇,予以发表;则此书当草于1891~1896年间。有的学者认为此书即《砭后证》,作于1902年,后改为今名。章太炎对此书所论很是自信,“窃谓申受(刘逢禄)见之,唯有匍匐却走耳”(《与刘师培书三》)。有《章氏丛书》本。经姜义华校点,收入《章太炎全集》(二),198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国故论衡》 章炳麟的学术论文集。1910年日本秀光社初版。全书分上、中、下3卷,7万余言。系作者1906年出狱东渡日本以来的学术著作结集,其中多篇曾在《国粹学报》发表。
上卷论小学,共10篇。小学即语言文字学。章太炎依据声韵转变的规律,上探语源,下明流变,考释精详,每多创见。他继承并发挥荀子的“缘天官”说,强调语言起源于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接触,语言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他说:“语言之初,当先缘天官。”“物之得名,大都由于触受。”(《语言缘起说》)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先有声,后有形;音以表言,言以达意。他对古纽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中古娘日二纽上古归泥纽的观点。又列有纽目表,把古纽定为5类21个。创造《成均图》,用以解释文字的转注、假借及孳乳现象。这部分文章,对语言文字学特别是音韵学有较大的贡献。
中卷论文学,共7篇。章太炎对文学的诠释、评论,多本之古文经学家的立场。他给文学下的定义是:“文学者,以有文字箸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文学总略》)认为凡有形质而自成首尾的就叫做文章。可知他对文章、文学的界说是比较宽泛的。他主张写文章尚质,重证据,戒空论,反夸饰,与乾嘉以来汉学(朴学)的治学精神相一致。这一卷以大量笔墨评论历代散文和诗词歌赋的优劣得失,大体上论辩之文推尊晚周、魏晋,诗赋则贬薄中唐以降。章太炎对经书的起源、演变、性质和作用,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旧儒训经为常,为径,为不易,为恒久之至道,经有经天纬地义;又以经为常,以传为转,以论为伦。章氏认为这些解释都不确当,不应以经书来比附伦常。他说:“绳丝联贯谓之经,簿书记事谓之传,比竹成册谓之论。”“经者,编丝缀属之称。”(《文学总略》)经之得名,起于古代竹简用绳索联贯;传之得名,起于书簿记事以备忘;论之得名,起于编排竹简成册。这些本属平常,并无神秘或神圣的含义,亦与人伦无关。章氏的解释,还历史本来面目,有助于破除人们对经书的迷信。他还驳斥今文经学家将经与史截然分开,尊经而抑史,以六经皆孔子所作,孔子受天命为素王,为后世制法等论点。赞成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肯定经与史的统一。但他不同意章学诚“经皆官书”的看法,认为“经不悉官书,官书亦不悉称经”。他还指出,“国之有史久远,则灭亡之难”,孔子虽然“述而不作”,但他编次《春秋》,使人们了解国家民族历史,“令人人不忘前王”,“令国性不坠,民自知贵于戎狄”,从而捍卫祖国的独立和争取民族的解放。因此,孔子的功绩也就超迈前人,“什佰于禹”了(《原经》)。这就把学术研究和当时的反帝反清革命结合起来。
下卷论诸子学,共9篇。评述诸子优劣,辨析各家思想,纵论古今学术流变,比较中外文化异同。推崇道家,尤重庄子。又“以浮屠为天枢”《明见》),用佛学来比附、解释各家学说。《原儒》篇按照墨辩逻辑的达名、类名、私名三种概念,对儒进行界说。认为达名的儒是术士之称;类名的儒是知礼、乐、射、御、书、数,有六艺以教民者;私名的儒是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三科虽殊,要之以书、数为本”。这部分文章,对哲学的定义、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以及逻辑学等问题,也做了广泛的探讨。章太炎把研究世界本原、探讨宇宙人生哲理的学问,如诸子学、玄学、道学、理学、心学等等,看做哲学;把道、太极、天理、真如等等,看做标示世界本原的最高哲学范畴。但他认为“道学者局于一家,哲学者名不雅”,不如称之为“见”妥当。他说:“诚有所见,无所凝滞,谓之智。”(《明见》)又认为“大上有唯识论,其次有唯物论”,“最下有唯理论”(《辨性下》)。
《国故论衡》是章太炎精心结撰的著作,在近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直到今天,其中许多观点仍有参考的价值。该书收入《章氏丛书》,编目有所变动,文字也有损益。
《检论》 章炳麟的政治、学术论文集。9卷,共63篇,另有正文附录7篇。《太炎先生自定年谱》民国三年(1914)条说:“余感事既多,复取《訄书》增删,更名《检论》。处困而亨,渐知《易》矣。”当时,章太炎正被袁世凯囚禁于北京。他对《訄书》大加修改,更名为《检论》,收入1915年出版的《章氏丛书》。检有检式义,又有检验义,作者取《检论》为书名,意谓书中所论,系经过检验,足为法式者。或以为检为禁义,表明此书系被幽禁时所作。
本书论述的范围非常广泛。卷一论人类与中国民族的起源与形成,卷二论儒家六经,卷三论周、秦、两汉诸子学说,卷四论唐、宋以来思想学术,卷五、六论人口、语言、文字、宗教、风俗诸问题,卷七论政治、经济、法律,卷八论古今人物,卷九总结历史经验,对时局发表意见。
《检论》对儒家的批评已趋淡化,对孔子的评价有所提高。在辛亥革命以前,章氏发表了不少批评孔子的言论。当时只把孔子看做“良史”,在《检论》中却把孔子看做圣人了。称赞孔子编定六籍,“民以昭苏,不为徒役”。“九流自此作,世卿自此堕”,“朝命不擅威于肉食,国史不聚歼于故府”。“不曰‘贤于尧舜’,岂可得哉?”(《订孔上》)“圣人之道,罩笼群有。”“洋洋美德乎!诚非孟、荀之所逮闻也。”(《订孔下》)书中以相当多的篇幅论述儒家经籍,研讨“故言”,每有新见。《易论》篇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史,以近代人类学、社会学观点解释《易》。认为《易》并非“讖记历序之侪”,而是社会历史变迁的纪录。《屯》讲的是人类原始时代的渔猎婚媾生活,《讼》《师》《比》讲的是私有财产的出现及社会冲突,《履》《泰》《否》讲的是国家的正式建立,《同人》讲的是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区别。这些说法,辟说《易》之新径。章氏还指出:“虽成‘既济’,其终犹弗济也。”“‘既济’则踅,‘未济’其恒矣!”对事物矛盾运动的绝对性,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訄书》经过三次结集,形成三种版本,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变化。《检论》是作者在辛亥革命以后被袁世凯囚禁的情况下修改定稿的,所以原《訄书》中鼓吹排满革命的部分文章被刊落,保留的文章也做了不同程度的删革;同时,增加了一些总结历史经验和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新作。本书的基调多低沉压抑,悲观忧虑,已无《訄书》慷慨激昂、朝气勃勃的气象。但对历史经验的冷静回顾,对辛亥革命的深沉反思,不乏可取之处。作者向往民主政治,抨击袁世凯专制卖国,尤为可贵。通观全书,政治色彩较淡,而学术意味甚浓,也有新的创获。
《检论》收入作者手定的《章氏丛书》,有1915年上海右文社铅印本,1919年浙江图书馆木刻本,1924年上海古书流通处木刻本。经朱维铮校点,收入《章太炎全集》(三),198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古文尚书拾遗》 章炳麟考释《古文尚书》遗文遗事的著作。2卷。作者根据1922年发现的《三体石经》,并参考其他典籍,训释《古文尚书》文字章句,考证其佚闻遗事。这是章太炎研究《尚书》的一部主要著作。章太炎注意吸收前人学术成果,结合自己研究心得,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本书与《太史公古文尚书说》为姊妹篇,是《三体石经》发现以后作者研究《古文尚书》的新成果。章太炎自称,这两本书“虽发露头角,于所不知,盖阙如也”,表现了严谨和审慎的治学态度。又说,写这两本书的目的是“以是为执鞭前跸”,希望他的弟子吴承仕“有以恢彉之”(《〈太史公古文尚书说〉、〈古文尚书拾遗〉后序》),表现了甘当铺路石子的精神。收入《章氏丛书续编》,1933年北平刊本。又有《古文尚书拾遗定本》,刊于《制言》第二十五期。
《太史公古文尚书说》 章炳麟根据《三体石经》残碑和《史记》,考证《古文尚书》文字章句的著作。1卷。书后有《附记一》《附记二》。作者在为其《太史公古文尚书说》和《古文尚书拾遗》所写的《后序》中说,“六经之道同归,独《尚书》最残缺难理”,历来诸家解说,多为皮傅,不易疏通,因此他自己“未甚研精”。但后来他看到弟子吴承仕根据敦煌发现的《尧典释文》和日本所藏的《尚书》古本,互相参校考证,有所创获,引起了他的兴趣。1922年,洛阳发现用古文、篆、隶三体刻写的《三体石经》残碑,“以校枚氏《尧典》,多相应”。另外,他在《新出三体石经考》中也说,所得残碑“古文、篆、隶九千八百字”,“凡《说文》所未录,《经典释文》所阙者,于是乎可考”。章太炎根据新发现的残碑文字,以及自己重新抽读《史记》所考得的有关材料20余条,整理成《太史公古文尚书说》一书。虽然遗文残缺,但从中仍可窥见《古文尚书》原貌之一斑。同时,章氏在书中也本其古文经学派的立场,驳难了今文经学派认为《史记》用今文说的观点。收入《章氏丛书续编》,1933年北平刊本。
地位与影响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多年奔走革命,宣传反清反帝,鼓吹民族主义、民主自由,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为民主革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又是清代最后一位古文经学家和国学大师,在学术上有重要的贡献。他的著作涉及多种学科,在哲学、史学、文学、小学各领域均有创获与建树。尤其在语言文字学方面,有超迈前人之处,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遗产。他发明的注音符号,被沿用了几十年。他在辛亥革命前对孔子儒学的批评,在学术界、思想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当时的报刊曾相继发表批孔评孔文章,形成一股反孔思潮。在客观上,章氏的批孔对新文化运动起了某种先导的作用。五四运动中的几个代表人物,或者是章氏的朋友、学生,或者受过他的启迪。陈独秀为章氏朋友,鲁迅、周作人、钱玄同为章氏学生,他们的论著多少受章氏的启发和影响。胡适、傅斯年、顾颉刚、吴虞等人的作品,也不同程度地吸收了章氏的思想观点。吴虞更直接搬用章氏的语言,称孔子为“国愿”,斥“孔子之徒,湛心利禄”等等。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