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
(1852~1932) 中国近代经学家。原名登廷,字旭陔,又字勖斋;后改名为平,字季平,号四益,继改四译,晚号五译,后又更号六译。四川井研人。1852年3月29日生,1932年6月5日卒。
廖平幼年家贫,苦读成才。23岁时参加院试,学政张之洞从落卷中发现其才能,拔置第一,为秀才。翌年(1875),张氏于成都建尊经书院,廖平从1876年起肄业其中,直至1881年。入院后始治训诂文字之学。1879年初,王闿运至院主讲,从之治《公羊》《榖梁》。1879年乡试中举人。1889年会试得中,赐进士出身,任命为四川龙安府教授。此后,长期在四川教育界任教。民国三年至十一年间(1914~1922)曾出任国学学校校长(1918年起易名为四川国学专门学校),并先后兼任华西大学、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教授。
1889年曾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召赴广州。在广州期间曾与康有为会面,并以所著《知圣篇》《辟刘篇》等手稿示之。受廖氏影响,康氏弃古文经学,转治今文经学,并鼓吹伪经、改制等说。综观廖氏一生,主要致力于经学研究,虽有自己的政治观点,却未涉足宦海,亦未像康氏那样成为一派政治势力的领袖。
廖平一贯主张通经致用,反对“泥经”。戊戌变法前后,其经学著作反复宣扬孔子当年哀道不行,鼓吹改制,以挽弊救偏。且明确提出:中国欲强,必先变法。但因不能跳出经学巢臼,也导致一些明显的失误:一是把孔学和三纲绝对化。在他看来,应让世界各国与中国一样,均沾孔子教化;三纲之说既兴之后,便万无改变之理,更不可由夏变夷。其目标是尊孔子为全球之神圣,六艺为宇宙之公言。二是在辛亥革命后,仍继续鼓吹尊经尊孔,把孔子说成是生知前知的至圣,儒家经典可以垂法万世,为世界大同的基础;西国无伦理,只能以中国的形上之道,与西方的工械算计互易有无。这些都与当时进步文化潮流相悖。
廖氏的经学思想曾有多次变化,早年以宋学为主,后来有所谓经学六变。初变提出区分今古文经学的标准。说孔子初年主守旧,属古文经学,所述制度皆与《周礼》所载相符。晚年则提倡改制,属今文经学,所述制度则与《王制》相符。二变则称各经皆为今文,古文经学是晚出的伪说。三变则说今古文经学都真,不过适用范围不同。今文为小,是治中国的王伯学。古文为大,是治世界的皇帝学。四变是将儒学经典区分为天学、人学。王伯学、皇帝学均是人学。《易》《诗》《中庸》等所论乃是六合以外的天学。五变是其四变的完成,改去今古名目,把六经分为人学三经:《礼经》《春秋》《尚书》;天学三经:《乐》《诗》《易》。六变则进一步以《内经》的观点去解释《诗》《易》。六变中有一点不变,即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
对其经学研究,学术界历来有不同评价。蒙文通等认为他在初变中提出的区分今古经学的标准是魏晋以来未见的重大发明。古文经学大师章炳麟则认为其第三变最可观,但与事实不符;至于说六经皆孔子所作则为人不敢信的极恢怪之论。
廖平著书118种,其中已刊97种。除经学外,兼及医药、方技、堪舆等领域。晚年编定为《六译丛书》。近年成都巴蜀书社又有《廖平学术论著选集》出版(拟出两辑,1989年已出第一辑)。主要著作有《今古学考》《知圣篇》《古学考》《群经大义》《经话》《公羊补证》《孔经哲学发微》《六变记》等。
著作
《今古学考》 廖平经学思想初变时期分别今古文学的著作。成书于光绪十一年(1885),翌年由成都尊经书局刊行。前后有六种版本:光绪中,有蛰云雷斋刊行本;宣统三年(1911),收入张氏适园丛书,由上海国学扶轮社印行;1921年,廖平又将它编入新订六译馆丛书,交四川存古书局印行;1928年,又有北京资研社本;1989年,重新点校后,收入《廖平学术论著选集》(一),由成都巴蜀书社印行。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由20个表组成。下卷则包含经话106节。内容主要是论述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同异及流传状况。作者认为:①经学在先秦已有两派,一主孔子,一主周公。西汉的官学为今文经学;但古文经学汉初以降,仍在民间流行,并非孔壁古经出才有古文经学。东汉后,古文经成为官学,今文经日渐衰落。②区分今古文经的主要标准是制度。今文经以《王制》为纲领,古文经则以《周礼》为纲领。③古文经为孔子早年思想,主张从周,晚年,周制积弊甚多,为救弊补偏,他作《春秋》,此后全主今文经学,力倡改制。④孔子一些早年的学生,不了解他的晚年思想,继续宣扬古文经学。这是产生今古文之争的重要原因。⑤按地域分,鲁为今文学正宗,燕赵为古文学正宗。⑥今古文各有利弊,有如水路陆道,舟车因地制宜,不能偏废。
此书代表廖平经学思想初变阶段(1883~1886)今古文并重的观点。俞樾、蒙文通等把他对今古文经的区别视为前所未有的不刊之论。现在看来,其结论臆测成分多,缺乏严密论证。如孔子早年与晚年思想的区分,作者未提出论据。至于按地域区分今古文经学,作者自己也承认:“以乡土立义,取人易明耳。至于实考其源,则书缺有间,除《毛诗》以外,未能实指也。”(《今古学考》卷下106节)。
《辟刘篇》 廖平的经学著作。廖氏经学思想二变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原书作于光绪十四年(1888)。康有为等曾借阅原稿。光绪二十年(1894),作者改订原书,易名为《古学考》,三年后由成都尊经书局刊刻。1921年,四川存古书局重刻,收入新订六译馆丛书。1931年,北平景山书社标点铅印,收入辨伪丛刊。1989年,又收入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的《廖平学术论著选集》(一)。
本书一反《今古学考》中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并重的观点,认为西汉以前流传的都是今文经学;孔子思想亦无所谓早、晚年之分,所作全是今文经。前此划归古文经学的一些著作如《左传》《孝经》《逸礼》《费易》等书均属今文经学。五经并无缺佚。古文经是刘歆为迎合王莽而编造。《周礼》是《佚礼》加上刘歆的伪说。《古文尚书》和《毛诗序》均是伪作。总之,“古学出于臆造,故无师说。刘歆好奇字,以识古擅长,于是翻用古字以求新奇”(《古学考》第50节)。
上述观点多数是综合了今文经学家已有的意见。《毛诗序》之伪则为廖平的创见。尊今文经学和认为古文经学出于刘歆伪造的意见对康有为有直接影响。但廖氏斥责伪经,目的是祛除人们疑经之心,而其论证欠缜密。
《知圣篇》 廖平的主要著作之一。分正篇、续篇两卷。正篇成书于光绪十四年(1888)。次年,廖平在广州会见康有为,康氏曾借阅和抄存此书的稿本。传抄的还有其他人。光绪二十七年,廖平改定正篇,写成续篇,合为一书,翌年由四川绥定府中学堂刊印。宣统三年(1911),本书收入适园丛书,由上海国学扶轮社印行。1921年,又收入新订六译馆丛书,由四川存古书局印行。1989年成都巴蜀书社印行的《廖平学术论著选集》(一),也把本书编入。
本书卷上分70节。它是廖平经学思想二变时期(1887~1897)的代表作之一。本卷具有鲜明的尊崇今文经学,贬抑古文经学的倾向,这正是廖氏思想二变的主要特征。他认为“六艺皆孔子所作”(《知圣篇》卷上第11节);“与局外言,则以为反古;与弟子商榷,特留制作之意”(《知圣篇》卷上第3节);即意在托古改制。他指摘刘歆、郑玄的经学有不少“附会误说”和“伪造”(《知圣篇》卷上52节);除《公羊》外的十二经注疏皆望文生训;而《皇清经解》及其续编所辑刊的清代经学著作则精华甚少。本卷也包含了以小统大统区分儒家经典的内容,按廖平的《四益馆经学四变记》自述其经学思想变化过程看,应是1898年后所加。本篇开首便强调“孔子受命制作,为生知,为素王”,为百世全球垂经立教;如此“知圣”,与当时进步文化思潮相悖。其伪经、改制等观点则对康有为等人有重要启示。
本书卷下《知圣续篇》分为71节,是廖平经学思想三变后期的主要著作之一。他认为《王制》所述是小统,是治理中国的王伯(霸)之道,而《周礼》所述则是皇帝治理全球的大同之道。他把《诗》《易》《列子》《庄子》等书归入大统;说释、耶等教皆出于老子化胡;数百年后,世界大同,专行孔教。书中也开始主张要把六艺分为天学人学。本卷面世于20世纪初,思想并不先进;而内容大都牵强附会,学术价值亦低。
《群经大义》 廖平、洪陈光编纂的经学教本。张之洞在《劝学篇·守约》章中针对中学繁难无用之说,要求以简约、致用的精神,纂成学堂专书,令兼习西学者能通经学大义。廖平秉承其师的这个意愿编纂此书作为学堂的经学课本。他的学生洪陈光参与此事。全书于光绪三十年(1904)编成,民国六年(1917)由四川成都存古书局印行。全书以《白虎通义》为蓝本,略有增补,别编分经目录。廖平为本书写了序言、凡例20条和附记,有的地方还加注说明。编者认为今之科学统于六艺;三纲并无苛刻暴虐,平等不过是君臣、父子、夫妇各有其道,且君必统臣,父必统子,夫必统妇;泰西婚姻自由,流弊无穷,应救之以父母媒妁;诸如此类的圣学精华,当与地球相终始。本书编于清末废科举、变学制之际,印行于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其基本倾向与20世纪中国进步文化潮流相左。
思想
经学六变 廖平经学思想发展的6个阶段。初变始于1883年,廖平“袭用东汉法”(《四益馆经学四变记》自序),今古文经学并重。以《周礼》为古文经学的大纲,代表孔子早年思想;以《王制》为今文经学的大纲,体现孔子晚年思想。这一阶段约止于1886年,代表作是《今古学考》。二变为1887~1897年尊今抑古时期。廖平转为信奉今文经学,认为先秦及西汉均无所谓古文经及古文经学,这些都是刘歆、郑玄等人的伪造。1888年撰写的《知圣篇》《辟刘篇》代表了廖氏这一时期的观点。三变约为1898~1901(一说止于1904年,另一说止于1905年)年间的思想。廖平在尊奉今文经学的立场不变的前提下,创造小统大统说。他认为《王制》及有关经典体现着孔子治理中国的王伯(霸)思想,这是小统。而《周礼》及有关经典则是孔子治理世界的皇帝学或大同思想,这是大统。《知圣续篇》《地球新义》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四变是1902~1917年间的思想。主要特征是把中国传统的儒、道、释等家的典籍分别划归天学人学。他认为《尚书》《春秋》《周礼》《王制》《大学》等为人学;而谈论六合以外的《易》《诗》《中庸》《山海经》《列子》《庄子》等则为天学。代表作是《孔经哲学发微》。五变始于1918年(有的史家认为始于1912年),主要是“改去‘今古’名目,归之‘小大’,专就六经分‘天人’‘大小’”(《六变记》)。他确定《礼经》《春秋》《尚书》为人学三经,《乐》《诗》《易》为天学三经。并重申1912年的主张:孔子为作六经而制字,摒弃前此的拼音符记,创造了足以载道垂法的中国文字。代表作是其学生黄镕笺述的《五变记》。六变始于1919年(一说1921年),主要是用《内经》去解释《诗》《易》二经。1930年完成的《诗经经释》和《易经经释》是其代表作。
除了他的学生对六变多所肯定外,俞樾等人对初变评价较高。学术界也普遍肯定二变对康有为的影响。综观其六变,也有不变之处:一是尊孔不变。他一直把孔子看做前知、生知的圣人,而且把孔学的范围越变越大。他不但力图把孔学的适用范围由中国推至全世界,而且力图把中国乃至世界各宗教和学术流派都纳入孔学的体系中。二是始终坚持六经乃孔子所作。三是所作结论大都缺乏缜密论证,牵强附会的论断甚多,从三变起尤为明显。
小统大统 小统是王伯(霸)学,大统是皇帝学。为廖平的重要经学思想。1898年,廖平的经学思想进入三变阶段。在《地球新义》等书中,他提出孔学分为小统与大统。小统历来用以治理中国。它以《春秋》为经,以《王制》为传,已行于中国,是小康之治,儒、墨、名、法均在其中。大统是治理全球的大同理想。它以《尚书》为经,以《周礼》为传,不但包括《易》《诗》《乐》,也包括《列子》《庄子》《楚辞》《山海经》等书和释、道,乃至天方、天主等教。他认为天方、天主出于释,而释则出于老子化胡,由道变释,而其宗旨则出自《乐经》。释、道都是孔子的先锋,数百年后,专行孔教。大统就是昭示后世,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孔学逐步由行之中国推行到世界,实现大一统,以中国为皇权居中,美、欧、俄、奥等为四岳,臣服万国。
天学人学 廖平在其经学思想四变时期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六艺分为天学、人学两大宗。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的人学,适用于六合之内。人学的极至是成圣成贤。以《易》《诗》为代表的天学,则适用于六合以外。它所讲的是至人、真人、鬼神与诸天星辰世界。凡中国传统典籍中谈论有关内容的如《山海经》《穆天子传》《庄子》《列子》和释、道、谶纬等书均归入天学。由人学至天学是一个发展过程。先是孔学推行于六合以内的阶段,然后进入天学发展阶段,人人成神为仙,可以飞身往来于六合以外。要进至天学,须入神交通。鬼神一门乃为天学基础,卜筮和祭祀是人神交通的方法。天学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先是《诗》和《庄》《列》托梦和灵魂往来的神游;千万年后则人人成仙成佛,轻身飞于六合以外,这就是《易》所说飞龙在天的形游阶段。在其经学思想五变时期,他把《礼经》《尚书》《春秋》定为人学三经,《乐》《诗》《易》则为天学三经。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