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锡瑞
(1850~1908) 晚清今文经学家。字鹿门,又字麓云,世称师伏先生。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50年12月17日生,1908年3月6日卒。同治二年(1863)中秀才,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此后屡试不第。生平除1890~1892年间曾入江西学使龙湛霖幕外,一直从事教育,也曾兼任长沙图书馆纂修,湖南学务公所图书课长等职,直至逝世。
皮锡瑞除讲授经学外,还撰写了大量经学著作。主要有:《经学通论》《经学历史》《尚书大传疏证》《今文尚书考证》《古文尚书冤词平议》《孝经郑注疏》《郑志疏证》《圣证论补评》《六艺论疏证》《鲁礼稀袷义疏证》《王制笺》《汉碑引经考》《经训书院自课文》等。此外,还有《师伏堂骈文》《师伏堂诗草》《师伏堂词》等诗文集。其著作收入师伏堂丛书。又有《南学会讲义》12讲载于1898年的《湘报》上。
皮锡瑞提倡今文经学,同时主张兼取各家之长,反对各家互相攻击。他服膺东汉经学集大成者郑玄,赞赏他兼通今古文、择善而从。他认为康有为的经学观点武断太过,完全否定古文经学与史实不符。其经学研究最受称道的有二:一是他的《经学通论》《经学历史》至今仍不失为良好的经学入门书。另一是他对《尚书》的研究精湛,受到不同流派的经学家如王先谦、王闿运等一致推崇。但他沿用今文经学成说断定《易》《礼》皆为孔子所作,则受到章炳麟的讥评。
皮锡瑞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力主使儒学与急剧变化的现实相结合。他强调天道数十年或数百年而变,孔子及古王者必改制以救弊,董仲舒对策之意也全在变化。孔门不讳言富强,空谈心性乃圣门之大罪人。君臣、父子、夫妇平等与古礼及经传相合。不能盲目排外,特别不应以细故酿成巨患,圣人待夷狄蛮貊亦必用恭敬忠信。西学与儒学相通,欲免亡国灭种必用西法,不能排斥西学。
《经学通论》 晚清皮锡瑞的主要著作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湖南思贤书局刻印。民国时期上海商务印书馆除出了影印本(收入《四部丛刊》)外,还排印出版了周予同注释本,分别收入《国学基本丛书》和《万有文库》。1954年,北京中华书局《国学基本丛书》本校正重版,并曾5次重印。
本书是著者晚年在长沙讲学时编著的经学课本。全书共分四卷。一卷论述《易经》《书经》;二、三、四卷分别论述《诗经》《三礼》《春秋》。它没有对这五部经书做章句式的讲解,而是对每一部书从成书至清代流传、注疏和研习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做简要的述评。其特点是:①通经致用。如论说《易经》大义便强调反对变法与穷变通久之义不符,但变易中天地君臣父子又是不可变易的。②恪守今文经学家法,但对同一流派学者不当之处亦不护短。例如,他强调六经皆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读经须领会微言大义;同时他又直指清代今文经学家刘逢禄、魏源解《尚书》多臆说,魏源以《关雎》《鹿鸣》为刺纣王不可信。③对这五部经书从古到今历代有关的问题做了系统的疏理。对各书的评述少则30节,多的达56节,每一节简要论述一个问题,大体包括了这些经书从内容到流传曾经出现的主要问题,对初学者颇为方便,并使本书保持了较高的学术水平。④全书以尊孔为宗旨。作者认为尊孔必先明经。因此,他对于历代研习经学中有过的不利于尊孔的言论,一一予以驳斥。例如,刘知畿在《史通》的《惑经》《申左》篇中对《春秋》未能善恶必书,多为贤者讳有所指摘,皮氏特专辟两节为之辩解。从总体看,本书是一部较好的经学入门书,其偏颇之处是今文经学家的局限所致。
《经学历史》 晚清皮锡瑞的主要著作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南思贤书局刻印。193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原刻本影印发行。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周予同的注释本,为该馆学生国学丛书之一。翌年加上周予同的《订正及补遗》,收入该馆万有文库中印行。此外,上海群益书局也出了一个铅印本。1955年,周予同校正标点,修订注释,交北京中华书局于1959年出了新版。
本书按今文经学家的观点,分10章概述了从先秦至清代的经学历史。作者认为:经学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在此以前无经。至汉武帝、宣帝时期经学大昌,经学昌盛的原因是在上者导以禄利。汉亡而经学中衰,首要原因是经师说经陷于烦琐无用。西汉末刘歆创立古文经,而东汉末王肃更伪造《孔子家语》等五书,成为经学两蠹。郑玄集经学大成,令今古文沟通为一,名家汇合,盛极一时,亦导致经学难于发展,成为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经过南北朝时期南学、北学的分立,唐代进入经学统一时代。孔颖迭与诸儒撰定《五经正义》,为自唐至宋明经取士所遵循。宋代为经学变古时期,庆历以后,王安石、程颐、苏轼、司马光等皆以己意说经或疑经。宋人说经、注经有的甚便读者,朱熹集其大成,并风行数百年;疑经如朱子之疑《孔安国尚书传》是千古卓识。但有的以义理悬断数千年前之事实,甚至移易经文以就己说,则不可为训。宋以后为经学积衰时代,元明儒均株守前人之书,胡广等修《五经大全》,为人讪笑。至清而经学复盛,初年兼采汉、宋;乾隆以后汉学独盛,主实证,不空谈义理;嘉、道以后,今文经学自魏、晋沦亡千余年而复明。
皮氏此书脉络分明,持论比较公允,不失为一部较好的中国经学入门书。但他作为19~20世纪之交的今文经学家,令该书明显具有新旧思想交替的印记。例如,古文经学大师章炳麟就讥笑他关于《易》《礼》为孔子所作的论断。他认为必知孔子作经以教万世之旨,始可以言经学;不能非圣无法;至诚可以前知,灾异、谶纬可信。诸如此类的论断均说明他尚未冲破信仰的羁绊,未能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去分析经学历史。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