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
(1821~1907) 清末经学家。字荫甫,号曲园。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河南学政,咸丰七年(1857)罢职归,遂一意治经。历讲苏州紫阳、上海求志、德清清溪、归安龙湖等书院,后主讲杭州诂经精舍30余年。曾总办浙江书局,刻子书22种,世称善本。俞樾学问渊博,对群经、诸子、语言、训诂,以及小说、笔记皆有撰述。治经、子、小学,以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宗。谓:“治经之道,大要有三: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三者之中,通假借为尤要。”(《群经平议》序)平生著作甚丰。先撰《群经平议》,自谓“窃附王氏《经义述闻》之后”。校正诸经句读,审定字义。继撰《诸子平议》,校正误文,阐明古义。又撰《古书疑义举例》凡88条,每条各举古书疑义数事,使读者习知其例,触类旁通,有所依据。这些书成为乾嘉学派后期的代表著作。精《易》,所著《易贯》,专发明圣人观象系辞之义。《玩易》5篇,则自出新意,不拘泥先儒之说。复作《艮宦易说》《卦气值日考》《续考》《邵易补原》等。所作《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钞》等,搜罗甚富,保存了较多的学术史和文学史资料。
《群经平议》 清末俞樾对经籍文字与词义进行训诂考释的著作。共35卷,收入《春在堂全书》。主要版本有《皇清经解续编》《春在堂全书》本等。作者以小学知识进行考据,选取《诗经》《尚书》《周礼》《左传》以及四书等经籍中一些难懂字句加以训释,帮助读者理解全句含义。训释中往往剖析字的形声,引申其意,探求词义,则不拘泥于古训,常在无文献资料依据的情况下发现问题,并通过古音通假原则,破假借之字而求以本字。如《左传》桓公二年“大羹不致”,杜预注:“大羹,肉汁不致五味。”俞樾则认为:“不致五味而但日不致,于文未明,杜解非也。至当读为缴。”又援引古训资料,证明古“緻”字作“致”,作“至”,至犹善也,“大羹不致”与下文“粢食不凿”相对为文。作者还多以文例和文义发现经籍注解的悖谬不通,予以修正。该书注重对文献材料的分析,在词义考释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对研究古籍古字有一定帮助。但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便指出,其内容“惬心者少”,认为书中有些训释未免牵强武断。
《古书疑义举例》 清末俞樾所撰训诂学著作。共7卷。收入《春在堂全书》。今存有光绪间刊本、民国甲子年(1924)长沙鼎文书社本等。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新本。另有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古书疑义举例四五种》一书,除该著作外,还收录刘师培的《古书疑义举例补》、杨树达的《古书疑义举例续补》、马叙伦的《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姚维锐的《古书疑义举例增补》等4种。由于周、秦、西汉之书用词造句多与后世不同,后人阅读理解多遇困难。俞樾乃专门摘取九经诸子中若干较为典型的例句,如:上下艾异字同义例、以一字作两读例、举此以见彼例、因此以及彼例、语词叠用例、一字读为二字例等等,共88条,一一加以注释。引证详明,条理精密,使读者习知其例,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该书为初治古汉语者必备之参考书。
《诸子平议》 清末俞樾考证校释诸子的著作。凡15种,35卷。后收入《春在堂全书》《国学基本丛书》,中华书局1954年校订重版。后又有《诸子平议补录》,系1922年李天根收集俞樾散见文稿,辑补20卷而成。有念劬堂本、1956年中华书局本。作者言其撰述之旨:“圣人之道具在于经,而周秦两汉诸子之书亦各有所得”,诸子“各本其心之所独得者而著之书,非如后人剽窃陈言,一倡百和者”。“且其书往往可以考证经义,不必称引其文,而古言古义居然可见”。其举例道:“读《杨子》吾子篇曰:‘如其智,如其智’,而知《论语》如其仁,如其仁,非孔子之许管仲以仁矣。”俞樾述诸子之说,并摘条加以考证校释。他以为:“诸子之书文词奥衍,且多古文假借字,注家不能尽通,而儒者又屏置弗道传写。”故其述时注意“订正颠倒错乱、读者难之”。该书之体例,俞樾自谓“用《群经平议》之例为《诸子平议》,亦35卷”。是书与《群经平议》等,继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之后,解决了经书中许多难读或前人误解的文句,对经学研究有一定帮助。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