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_中国孔子网

曾国藩

来源:作者: 2017-11-28 17:11:00

  (1811~1872) 清代政治家、思想家。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生平 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1811)十月十一日生于湘乡,自幼受传统儒家教育。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升任礼部侍郎,迁兵、吏等部侍郎。在此期间,曾师事唐鉴,与倭仁等为密友,共同研讨程朱理学。咸丰二年(1852)因母丧回籍,正值太平军北上人湘,遂奉命办理“团练”,抵抗太平军,后扩编为湘军。此后十多年,率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咸丰十年(1860)被任命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同治三年(1864)湘军攻陷太平天国天京(今南京),清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衔,封一等侯。此后,又奉命北上进攻捻军,历任直隶、两江总督。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期间,曾国藩还曾创办安庆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是洋务派的早期领袖之一。同治十一年卒于南京,清廷追赠太傅,谥文正。曾国藩遗著由李瀚章编为《曾文正公全集》,光绪二年(1876)由湖南传忠书局刊印,后有多种版本流传。

  政治思想 面对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一方面提倡儒家的礼治,试图用礼教约束人民;一方面则更强调“威猛救时”。他反对统治者宽仁、“多赦”,而提倡严刑峻法甚至残忍,试图以多杀来“止盗”、以严刑以“致安”。这些明显受了法家思想的影响。在清朝政府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曾国藩主张对西方侵略者和好,遵守不平等条约,以求中外“相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国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并发展本国科技,培养本国科技人才,以图自强。

  哲学思想 曾国藩崇尚理学,但又喜好、推崇汉学家王念孙父子的学术。在当时的宋学、汉学之争中,他的基本立场是站在宋学方面调和汉、宋。对于宋明理学,他尊程朱,但对陆王也有所肯定、有所吸取。这种兼收并蓄的学术态度使他的思想比较开阔。但他的哲学思想却显得驳杂。他既接受传统的天命论,又重视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提倡自己作主。由此,他把“诚”看做世间一切事业能否成功的决定力量,以至为宇宙间的主宰力量,认为只要诚至即可出现奇迹,得以成功。

  伦理思想 曾国藩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常人所禀之气不甚佳,后天又时时为物欲所蔽,遂使先天的善性日渐丧失。因此,人们应自觉磨炼,清除物欲,改造气质,以恢复先天善性,这便是“复性”功夫。他虽讲气质的差异,但更重视后天的修养磨炼。认为天下无现成人才,凡人才皆由磨炼而出。对于《大学》所列“八条目”,他最重视“格物”和“诚意”。认为“格物”即是通过事亲、事兄之事,弄清其中之理。“诚意”则是按纲常的要求——力行实践,做到言行一致,在诸多德目中,对诚极为重视,认为离开诚一切将流于空伪,故诚为道德之本。

  为了扑灭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烈火,曾国藩一方面提倡严刑峻法,一方面又强调整顿社会道德,树立礼教的权威。他认为,统治者自身在道德上的示范作用对于增进社会道德,改造社会风气习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要求统治者从“以礼自治”入手,进而去“以礼治人”。由此,极重视家教,认为提倡谦与勤乃是整治官僚世家子弟骄与奢的药方。他曾为自家立八字家风:书(读书)、蔬(种菜)、鱼(养鱼)、猪(养猪);早(早起)、扫(洒扫)、考(虔诚祭祖)、宝(和睦乡里)。所作家书、家训对于家教做了不少有益的议论,流传甚广。曾国藩的政治、伦理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