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_中国孔子网

丁晏

来源:作者: 2017-11-27 17:06:00

  (1794~1875) 清代经学家。字俭卿,号柘堂。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道光初年举人。咸丰时曾兴办团练,镇压捻军。后由侍读衔内阁中书。博览典籍,经史皆通,尤精《易》理。酷好东汉郑玄之学,取郑玄的《六艺论》之意而命其堂曰“六艺堂”,以表仰止之思。郑玄治经,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之说,遍注群经,弥合汉代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见古今文之争),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丁晏继承郑玄之学,治经汉、宋兼综,反对门户之见。认为汉学正其诂,诂正而义显;宋学析其理,理明而诂以精,二者不可偏废。推崇《毛诗》,认为毛公之学得圣贤心传,与周秦诸子相出入,而郑玄最得《毛诗》精义。但后儒阐释《毛》义,多失郑玄正旨,故作《毛郑诗释》。熟悉并推重《资治通鉴》,主张禁烟要以民命为重,而不以经济利益为宗;立法当以中国为先,而不扰夷。著述甚多,均收入其《颐志斋丛书》。主要著作有《周易述传》《周易解故》《易经象类》《尚书余论》《禹贡集释》《毛郑诗释》《周礼释注》《仪礼释注》《札记释注》(见三礼释注)、《孝经述注》《读经说》《郑康成年谱》《日知录校正》等。

  《毛郑诗释》 清代丁晏阐释《毛诗》的著作。原名《毛诗古学》。4卷。成于嘉庆、道光之际,写定于道光二年(1822)。丁晏尊崇郑玄,笃好郑学,于诗笺礼注致力尤深,以毛公之学为圣贤正传,认为其与周秦诸子相出入。少时读《毛诗》及其注疏,感到其间“故训古文多所疑滞”,后读各种传、笺,仍觉“古音古义犹有未能尽释者”(《毛郑诗释·自序》),因而撰《毛诗古学》。“后又兼及郑义,遐思博考”,所获甚多,故在旧稿《毛诗古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毛郑诗释》。卷前有聊城杨以增的《六艺堂诗礼七编叙》,谓丁晏觉唐孔颖达对《毛诗》的疏证违背郑学:“郑君申畅毛义,修敬作笺,孔疏不能寻绎,误谓破字改《毛》,援引疏漏,多失郑旨”,故晏作《毛郑诗释》。丁晏在该书卷前的《毛诗古学原序》中,认为《毛诗》是由孔子亲授予夏,五传而至荀子,荀子亲授毛公。“毛公之学独得子夏苟卿之传,为后儒言《诗》者所宗。”丁晏广泛利用典籍,旁征博引,阐释《毛诗》及其郑注的本义。《孟子》《荀子》《尔雅》《说文解字》《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吕览》《淮南子》《说苑》《考工记》《汉书》等古籍,都被该书用来阐发己意。书中治学方法,训诂义理并重。该书收入丁晏的《颐志斋丛书》。该书对于了解《毛诗》和郑注的真义,了解清代经学的思想轨迹,有参考意义。

  《尚书余论》 清代丁晏辨析《古文尚书》之伪的著作。《古文尚书》有两种,一是《汉书·艺文志》所载之汉代得于孔子故宅墙壁之中的《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的29篇多16篇。一是东晋梅赜所献的孔安国《古文尚书》,共有经文58篇,并有称为孔安国“传”的注。书前有孔安国的序。前者的真实性,清代魏源、龚自珍、康有为等都表示怀疑。后者的真实性,自宋以来便有吴械、顾炎武等表示怀疑,阎若璩撰《尚书古文疏证》、崔述撰《古文尚书辨伪》、段玉裁撰《古文尚书撰异》、王鸣盛撰《尚书后案》,有力地论证了《古文尚书》是三国时王肃的伪作。丁晏加入了《古文尚书》的辨伪队伍,撰《尚书余论》,确凿地论证了梅赜所献、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古文尚书》之伪,并揭示出作伪者是王肃。丁晏在书中旁征博引,广泛利用儒家经典及前人的注解,力辟《古文尚书》和王肃。他认为《尚书》孔安国序说从孔壁得到古文书及传,以及承诏作传,定58篇之类的说法,“乃子虚乌有之谈”,朱熹对其的批评“真不刊之论”。《古文尚书》西晋已立博士,孔传已经流行于世,非东晋梅赜伪作。《古文尚书》盛行于西晋之时,是因为王肃是晋武帝的外祖父。《古文尚书》孔传大多与王肃注相同,唐代孔颖达曾经亲见,“备载于疏,足征书传为肃私造”。丁晏的结论是:“《古文尚书》为肃私造矣。”“伪书作俑于王肃。”因此,丁晏“尝叹两汉以后王肃为乱经之首,其罪不可胜道哉”!此外,书中还辨正了诸家对于《尚书》的注释疏证之误。此书收入其《颐志斋丛书》。此书对于确立《古文尚书》是伪书、王肃是作伪者的观点,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礼释注 清代丁要注释《周礼》《仪礼》《礼记》的三部著作,分别名为《周礼释注》《仪礼释注》《礼记释注》。三书成于嘉庆、道光之际。旨在抉发原书旨趣,阐释、维护郑玄“三礼”注释的精义和权威。《周礼释注》2卷,其宗旨是“阐发郑旨,以相贾疏之所未及”,并推究《周礼》渊源,“证其为周公致太平之道,以昭示来兹。庶后之学《周礼》者,尊经以信注”(《〈周礼释注〉序》)。《仪礼释注》2卷,其宗旨是绎郑注,为此而“博考而研究之”,并“复详列古文今文之学,两汉经师之授受”,以使后之学者“览其渊源,尊信古礼,识其为周公孔子之传,以祛俗儒之妄为郑学者”(《〈仪礼释注〉序》)。《礼记释注》2卷,其宗旨是“解释郑意”,为此而订伪补脱、疏通孔(颖达)疏之疑滞、“相旧说之所不及”(《〈礼记释注〉序》)。此三书都收入丁晏的《颐志斋丛书》。它们对于了解“三礼”的精神和郑注的旨趣,以及了解清代经学的思想轨迹,有参考意义。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