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派书院_中国孔子网

当代新儒家

来源:作者: 2017-11-27 16:54:00

  20世纪五四运动以来,以继承发扬儒家思想和融会中西、谋求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为职志的思想文化派别。亦称“20世纪的儒家”或简称之为“新儒家”。20世纪40年代初贺麟曾有“广义的新儒家思想的发展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就是中国现代思潮的主潮”的提法(《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海外最初使用“新儒家”概念是指区别于先秦儒家(原始儒家)的宋明儒家,这一用法自60年代初张君劢的英文著作《新儒家思想史》出版后,开始广为流行。而明确使用“新儒家”概念来称谓五四运动以来一批致力于发扬和重建儒家传统的现代学人,是70年代以后的事情。

  发展历程 20年代初,梁漱溟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一片反孔的声浪中打出“新孔学”的旗号,成为当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山者。1923年“科玄论战”中,张君劢在批判科学主义的同时,倡导“新宋学之复活”,并着眼于从哲学方法的角度划清中国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壁垒,成为现代新儒家学派形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30~40年代,熊十力致力于儒家哲学本体论的重建,“会通佛儒,归宗于《易》”,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见《新唯识论》)。冯友兰出版《新理学》等“贞元六书”,谋求把西方现代新实在论哲学与程朱理学相融合建构体系,并申明自己的哲学系统是“接着”程朱理学讲的。贺麟发表了《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等论著,回顾、总结、倡导和推动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的“新儒家思想”和“新儒家运动”,当代新儒家学派在理论上趋于成熟。50年代后,当代新儒家的活动重心移到港台和海外。1958年元旦,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等人联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系统阐发了当代新儒家的思想主张和努力方向,标志着新儒学思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唐君毅、牟宗三等人的哲学创造,徐复观、钱穆等人的思想史研究,都是围绕着发掘儒家思想的精神价值和谋求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这一中心展开的,且在理论的圆融、精微等方面,多有超于前人之处。唐君毅的《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牟宗三的《心体与性体》《现象与物自身》,徐复观的《西汉思想史》等,都是该时期新儒学发展的重要著作。他们还特别明确了“保内圣,开外王”的思想纲领。进入80年代以后,杜维明、蔡仁厚、刘述先等作为当代新儒家的新一代传人开始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上。

  思想特征 ①强调民族、历史、文化的三位一体。认为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本质上乃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危机,“民族复兴本质上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复兴”(贺麟:《思想与时代》创刊号《儒家思想的新开展》,1941年8月);反对“全盘西化”的主张,强调必须在挺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性、维护传统文化之精神价值的前提下,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②阐扬心性义理。认为儒家特别是思孟陆王一系的内圣心性之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出发点,也是千百年一脉相承的“道统”之所在。儒家的心性义理,乃是具有恒久价值的“常理”“常道”。它不仅是民族文化不容断绝的“圣学血脉”,而且对于解决人类文化现代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决定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都具有不容替代的普遍意义。③内圣开出新外王。强调儒家思想不只是消极地“适应”现代化,而是从内在精神上就积极地要求实现现代化。作为现代化之基本内涵的民主与科学(即“新外王”)不能够只是从西方文化那里外在地“加添”进来,而是必须经过民族文化的自我调整,从民族文化生命内部开显出来,亦即从儒家内圣心性之学内部开显出来,以儒家的道德精神为基础实现民主与科学(开出新外王)。

  地位和影响 当代新儒家学说已经历70多年的发展历程,至今仍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为中国现代和当代思想史、哲学史、学术史上产生持久影响的思想文化和学术派别之一。伴随着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和中西文化关系问题的深入探讨,当代新儒家的理论成果及其所提出的问题,仍将引起人们较为普遍的关注。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