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派书院_中国孔子网

东林学派

来源:作者: 2017-11-14 16:02:00

  明代江南地区具有实学特征的理学学派,因在无锡建立东林书院而得名。创建人为顾宪成、高攀龙。理学思想宗程朱而批评陆王,抨击王学末流空虚误国,倡导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特征的实学,贵实行。在黑暗腐败的晚明时期,重节操,以读书、讲学、议政相结合的方式,力图解救社会危机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标。

  形成和发展 顾宪成、顾允成兄弟首倡,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在北宋杨时讲学旧址龟山书院建成东林书院,偕同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聚众讲学,朝野之士纷纷景从,遂形成学术性团体。针对危机深重的明代社会,一部分在野士绅和在朝官吏指责时弊,要求改革。顾宪成、高攀龙在被贬回乡后仍志在世道,以国家兴亡为重,于东林书院聚众讲学,裁量人物,讽议朝政,把读书、讲学与议政相联结。书院有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显示其宗旨。在朝正直官吏如赵南星、李三才、邹元标、冯从吾、周起元、魏大中、李应升、杨琏等也遥相应和。东林书院成为社会舆论中心,东林学派逐渐扩大而形成一个政治派别,遂被当权者斥之为“东林党”而横加迫害。作为学术团体的东林学派,不仅政治见解大致相同,还要求学术倾向基本一致;作为政治派别的“东林党”人,只是政治见解相投、经常进行共同政治活动的成员。而二者均为当权者冠以“东林党”。至万历四十年顾宪成病逝,由高攀龙独肩其责。天启四年(1624),“东林党”人杨琏、赵南星、左光斗等因弹劾魏忠贤而被罢官,东林书院被毁。天启六年再兴“东林党”寃狱,下令逮捕已被罢官家居的东林学者高攀龙、周顺昌、缪昌期、李应升、周宗建、黄尊素、周起元等七人(史称“七君子”),高攀龙以屈原自许而投水自尽。

  学术特点 ①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以能否治世作为评价和衡量一切思想学说的标准,且主张“学问通不得百姓日用便不是学问。(《东林会语》)。批评王学末流弃儒入禅、空谈心性是“以学术杀天下”(《证性编·罪言》)。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脱离实际、言而无物的传统经院不良学风。政治思想上反对封建独裁专制,提出“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以俟录序》)的口号;抨击科举弊端,提倡不分等级贵贱破格用人;提倡依法而治,试图以法治限制君权。经济思想上重视商业,提出“士农工商,生人之本业”(赵南星语),要求改变苛重税制以惠商恤民等,并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②理学思想宗程朱、批评陆王,又修正程朱,但学术上不抱门户之见,能从理学发展史角度客观评价理学和心学的历史作用,指出其优点和局限,提倡相互尊重。在权衡朱学与王学的特点和利弊后,提出“与其荡也宁拘”(《小心斋札记》),表明其理学倾向。

  影响和评价 东林学派力图唤起民心、解救社会危机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其读书讲学议政相结合和自由结社进行学术活动等方式,显示了冲破封建禁锢的自由结社和讲学要求的民主色彩,给予此后号称“接武东林”的复社和“几社”等学术组织以直接影响。其“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的口号,亦具民主思想萌芽,是黄宗羲“天子所是未必是,天子所非未必非”(《明夷待访录·学校》)的先声。学术上提倡“有用之学”,反对空疏学风而“贵实用”。其务实致用学说,实开明末清初实学思潮的端绪。其对不同学派学术的公允态度,亦对后人总结理学有所启迪。东林学派虽未能突破封建纲常和程朱理学的严重束缚,但在思想理论上的诸多进步因素,成为后来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先驱。东林人士多重气节,对后人亦有相当的影响。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