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派书院_中国孔子网

湛学

来源:作者: 2017-11-14 15:47:00

  以湛若水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的明代心学的一个流派。产生于明代中期,因湛若水而得名。若水是陈献章的得意门生,继承并发挥了陈氏江门心学关于“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思想。但在形成自己思想体系的过程中,若水又吸收了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使湛学明显地偏向程朱。因此从总体上看,湛学是王守仁姚江心学的盟友,在向朱子学的进攻中,与王并肩作战;但是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双方又有重大分歧。

  万事万物莫非心 若水有时以气解释世界,认为宇宙不过是一气之所为,气构成了天地万物,阴阳之气运行之中正处即是道,气生物的中正处是性,气的虚灵知觉即是心。有时又用心解释世界,认为心即气,气即心,心包万物,心贯万物。他在《心性图说》中以一大圆表示心,其中有连通的三个小圆,也表示心,但又分别代表性、情、万事万物天地。大圆说明“心无所不包”,小圆表示“心无所不贯”。实际上在他看来,心与气是一回事,充满天下的气也是心。

  随处体认天理 若水认为,为学功夫主要是立志,煎销习心和体认天理,其中最重要的是“随处体认天理”。天理即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体认天理而云随处,则动静、心事皆尽之矣”。天理虽为人心所固有,但它不是知觉,而是“所知觉之理”,即知觉的对象,因此不能如王守仁那样将天理当做现成的东西从心中发挥出来,相反地,要把它看做现实知觉中本不存在的东西,而从内心、从事物上体认出来。在这个问题上,他一方面与陈献章有分歧,不同意陈的“静中养出端倪”,专门主静的方法,而主张在事上磨练。另一方面也与王守仁有分歧,不同意王的致良知之学,认为守仁以天地万物为外是把心看小了。其实守仁的心也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贯的,只是在他看来天理与知觉本来是一回事,其间没有能知所知的分别,这便是良知。心之本体,只要不被私欲、习气蒙蔽,而把它“致”到事事物物上去就是修习功夫,无须将天理看做外在的东西而去体认。

  湛学的传播 若水为官日久,所到之处皆主讲席,弟子遍天下。“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明史》本传)。但王学和朱子学这两极势力强大,理论上都稳定,若水之学介于二者之间,受到两方面的夹击和影响。又加上若水的弟子们不能坚守师说,四位著名弟子中吕怀主张变化气质,何迁倡言知止,唐枢主张求真心,都出入王湛两家之间,提不出新的观点。最受湛若水器重的洪垣也是在王湛之间进行调停,互救其失的。这样,湛学很快便失去传人,渐渐融入王学之中。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