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
(约公元前1l世纪) 周王朝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奠基者。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明公、明保、周公。曾辅助周武王灭商,武王逝,子成王幼,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联合商纣之子武庚与东方诸国反周,周公亲自率军东征三年,杀武庚、诛管叔、流蔡叔,攻灭诸叛国,使周王朝安定统一。周公实行宗法、封建,定刑书、分封同姓和异姓诸侯,由周天子根据爵位高低向诸侯授土授民和确立贡赋等级,并迁移商遗民及其联盟各族至边远地区,巩固了周王朝的一统天下。周公摄政五年时,以商遗民在洛邑营建新都,是为成周,二年后建成,遂举行祀典并还政于成王诵,周公留守成周,后三年而卒。为尊其功,葬于宗周毕原,与文王武王墓相邻。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鲁国继礼乐之正统,史称周礼尽在鲁。周公在执政期问,开创性地建立了系统完备的各类典章制度,于文化教育亦有建树。史载周公损益商礼,对传统礼乐加工改造,“制礼作乐”(《书·大诰》)。他对自原始社会至商周的各种风俗习惯,诸如婚丧嫁娶、朝聘交往、礼仪乐舞、军队征伐及其他,首次加工改造而以文字形式固定为典章制度“礼”。今传“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中,《周礼》(《周官》)相传为周公所建官政之法,《仪礼》相传“经”文出于周公,都成为儒家经典。后世儒家盛赞周公“制礼作乐”功绩。周公创建之“礼”,减弱了前代沿袭的礼物交换性质,增添了德、刑、乐的内容。他提出“敬德”,“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削弱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加强了人的主观力量以济天道之穷。后经孔子继承创造,发展为先秦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由敬德出发,周公提出“保民”,重视“民心”“裕戎民”和“咸和万民”(《尚书·洛诰》),提高了人的地位和尊严;“礼”则是“德”的规范行为,具有了伦理意义。至孔子而提出仁,作为礼的理论依据,成为儒家道德伦理学说的核心。周公还主张“明德慎罚”(《尚书·康诰》),提倡慎刑和德刑并举。仁治与法治、德与刑、王道与霸道遂成为后世儒家研究发挥的重要命题。孔孟发展仁政德治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周公“作乐”,乐舞之“仪”“威仪”,亦与德相通而为“礼”的组成部分。以周公为主建立的宗周礼乐制度。对后世具有长期影响,周礼成为规范礼制的楷模和依据。敬德保民等思想,对于孔子创建儒学和后世儒学有深远影响,后世儒家以周公为德之楷模。唐代韩愈将周公列为道统中继文王、武王之后的圣人。周公的言论见于《尚书》中《大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