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宪成
(1550~1612) 明代理学家、东林学派创建人。字叔时,号泾阳,无锡(今属江苏)人,人称泾阳先生、东林先生,卒谥端文。万历八年(1580)进士,任户部主事,官至吏部考功司主事,因上疏刺及弊政而屡遭贬斥,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革职回乡。遂与高攀龙、顾允成重建东林书院,从事讲学著述,倡导集会结社、裁量人物、议论国政,朝野人士争相参与。
顾宪成的理学思想是修正程朱而批评陆王,崇尚实学,反对王学末流弃儒入禅、空谈心性而不务实用之风。他尊奉程、朱性即理和“理为本”的观点,按朱熹“理生气”的观点解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宣称“无极”之说正为匡正佛、道,以批评引释入儒或混儒释为一的观点。他又以“道性善”之说与奉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说的王学末流相辩论。顾宪成把天地万物的起源与化生均归之于“善”的作用,把“善”提到与太极、“理”同等地位,“善”不仅有天地之德的宇宙本性,且有仁义礼智的道德属性。他批评管志道等割裂本体与功夫的错误,指责他们把作为抽象本体的“统体之善”(“至善”)与具体的仁义礼智的“散殊之善”相分裂的观点,抨击其“无善无恶是谓至善”的空无论点,并揭示其来自禅宗《坛经》。同时,他对佛教的因果说严厉批驳。顾宪成提倡“躬行”“重修”,批评不学不虑、不思不勉的“见(现)成良知”,强调后天的学和虑。他反对《中庸》中“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之说以及朱熹对此的注释,提倡发愤忘食、好古敏求精神,指出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认真实践,就能成为圣人,打破了圣人“生而知之”的传统观点。在学习方法上,提倡“讲”“习”结合,“讲以讲乎习之事,习以习乎讲之理”(《东林书院志》卷三)。他强调,士之讲学犹如农夫之耕地,有其合法权利,表现出有打破专制主义禁锢、以争得自由结社、自由讲学权利的要求。其道德修养论为倡导“重修”,由修达到悟,强调“躬行”和居敬穷理,由“道性善”落实到“积仁”。并讲求忠恕,把诚意、正心、修身概括为忠,把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为恕。顾宪成以积极治世精神和务实学风反对王学末流的空疏误国,并针对当时专制腐败政治,提出“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以俟录序言》)这一具有启蒙色彩的口号。他的思想理论为实学思潮的兴起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对于东林学派的创建和发展,以及其后的复社、“几社”均有重大影响。
顾宪成著述丰富,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还经录》《质疑编》《证性编》《桑梓录》等,后人编成《顾端文公遗书》。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