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_中国孔子网

王畿

来源:作者: 2017-11-16 11:20:00

  (1498~1583) 明代王学思想家。字汝中,号龙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即拜王守仁为师,研习王学。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但拒不“廷试”而归,专心于王学的研习。他和钱德洪一起协助王守仁教授门徒。嘉靖八年,赴京廷试途中,闻王守仁病故,当即南归奔丧。嘉靖十一年重又廷试,授南京职方主事,后升武选郎中。其后因学术观点为宰相夏贵溪所排斥,于是告病还乡,在江南各地讲学40余年。著作有《王龙谿集》20卷。

  王畿继承和发展了王守仁学说。王守仁有四句教,对此,钱德洪认为是不易之定本,而王畿却认为不过是“权法”,由此主张“四无”之说:“若悟得心即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天泉证道纪》)认为良知是先天的、决定性的,而知、意、物都是后天的、被决定的,因此学问要在良知上立定根本,要回复到良知,要对良知有信心。他强调区分良知与知识,认为变知识为良知则知识是良知的作用,但若认知识为良知,则知识有害于良知,由此他轻视后天的学习和经验,一味强调先天的主观精神。他说:“良知不学不虑。终日学,只是复他不学之体;终日虑,只是复他不虑之体。无工夫中真工夫,非有所加也。”(《答徐存斋》)这样,他虽然批评佛学和道家,实则却进一步使王学具有禅学特点,故黄宗羲说他“是不得不近于禅”,“是不得不近于老”(《明儒学案》卷十二)。虽然如此,但因他强调良知而重于求“真”,致使他主张破除世俗知见的束缚,而对李贽等人有所影响。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