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
(1497~1567) 明代理学家。字廷肇,号清澜,东莞(今属广东)人。他开创“东莞学”,与陈献章“新会之学”、湛若水“增城之学”齐名。嘉靖七年(1528)举人,中会试副榜,曾任福建侯官县教谕,与督学潘潢论朱、陆异同,遂著《朱陆编年》2卷。升任江西临江府学教授后,又辑《周子全书》《程氏遗书》类编。嘉靖十三年后隐退,潜心著述,对《朱陆编年》二编重行修改并探究根极,七易其稿,于嘉靖二十七年成书,名为《学蔀通辨》,12卷。是书立足于捍卫朱学、批评王学,在王学盛行之时未能刊行,至万历年间东林学派创建者顾宪成作《证性编》批评阳明之学,时人黄云蛟遂予以刊行,由顾宪成为之作序。清光绪间又有刘氏传经堂刊本。陈建又有《皇明启信录》(一作《皇明资治通纪》)24卷,为后人撰《明史》之先驱。《学蔀通辨》为陈建的代表作。陈建认为,陆学引释入儒、阳儒阴释,此风已盛;王守仁师徒更为发扬,且杜撰朱熹早年所见未定、至晚年悔悟而与陆学合流之谬说,致使儒学正宗的朱学受王学和佛学的遮蔽。他认为,学术之患莫大于“蔀障”,故致力于“究心通辨”,遂作此书。《学蔀通辨》全书分前、后、续、终4编。前编论证阐明朱、陆为“早同晚异”或非王守仁所说的“早异晚同”。陈建取《朱子年谱》《行状》《文集》《语类》以及朱熹与陆氏兄弟往来书札,逐年编辑,考证朱熹早年曾出入禅学、与陆学未会而同,中年时对陆学疑信参半,晚年则与陆学冰炭之甚乃至批评心学之弊。后编阐明陆王心学阳儒阴释之实,批评陆学只求“完养精神”“自作主宰”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神通妙用”,指出其精神(“心”)与佛教所言“本性”相同。陈建从维护程朱理学出发,还把“心学”等同于佛学。续编揭示佛学惑人之害,指出其危害性的严重至于令人失去本心而灭天理的程度,告诫学者切勿为其所欺误。终编论朱学为圣贤正学,不可歪曲妄议,以维护朱学的正统地位。《学蔀通辨》使理学内部朱陆异同的争辩,又进入一个新高潮。
陈建的主要学术贡献,是将朱熹著作的先后次序考辨清楚,纠正了王守仁等的谬误,有助于对朱熹学术思想演变的真实情况的了解和研究。但其为捍卫朱学而诋陆王心学即为佛禅,未免又失之偏颇。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