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
(1466~1560) 明代哲学家。初名露,避祖讳改名雨,后定今名,字元明,广东增城人。因世居增城甘泉都,学者称为甘泉先生。谥文简。明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侍读、南京国子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转礼部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转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嘉靖十九年致仕。晚年专心讲学、著述。年90还游了南岳衡山,95岁去世。
若水29岁时从学于理学家陈献章,学业有成,深受献章器重,将若水视为自己的继承人,若水也十分敬重献章,宦游数十年,所到之处必建书院以祀献章。
正德(1505~1521)初年,若水任编修期间,王守仁在吏部讲学,若水与他志向一致,一见定交,决心共同倡明心学,相互切磋,同主讲席。不久母亲去世,若水为之庐墓三年。在广州附近的西樵山上筑西樵讲舍,聚徒讲学,凡是来学的人先要习礼,然后听讲。嘉靖初年若水入朝,呈给皇帝关于经筵讲学的奏疏,劝嘉靖帝讲学求仁,后来又不断上疏,请皇帝“亲贤远奸,穷理讲学,以隆太平之业”(《明史·本传》),然而没有什么结果。在南京做官时曾经制定丧葬之礼制,纠正当时的侈靡之俗。湛若水长期主持北京和南京的讲会,跟他学习的人遍天下。有人开头跟若水学习而后来在守仁那里卒业,有人开头跟守仁学习而后来在若水这里卒业。王湛之门都非常兴隆。但是由于湛学内在矛盾和王学的强大,湛学逐渐为王学所融合。
若水从学陈献章时曾悟出“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受到献章的赞扬,这就是湛若水学说的宗旨(见湛学)。他继承了陈献章心学的基本观点,主张理气合一,心性合一,心与万物一体等(见理气道器合一、心无内外、人心与天地万物同体)。但是他同时也受朱熹的即物穷理等观点的影响,坚持随处体认。他与守仁是心学派的同志,学术思想相互影响,在本体上坚持心的超越地位,在功夫上主张事上磨练,为学不分动静。因此,他虽为献章之弟子,但是不同意献章的主静和“静中养出端倪”。另一方面,由于受朱熹影响,他与王守仁也有重大的思想分歧,主要表现在格物致知上。守仁主张致良知即把心中的良知发挥出来,而格物之功只能在心上做。若水则主张随处体认天理,不论心与物,动与静,皆可从中体认出天理。守仁因此批评若水认为心靠不住,所以还要向外求理,正如孟子所批评的告子一样,认为义是在心之外而不在心内。若水则反过来批评守仁把心看小了,只认腔子里是心,其实整个宇宙都是心,无所谓内外,随处体认并不是向外求索。王守仁曾下很大功夫,争取若水转到自己这方面来,在某些问题上若水也采纳了守仁的观点,但是他的根本思想没有改变,二人的分歧终于没能弥合。
若水的著作有《四书训测》《古本小学》《春秋正传》《三礼经传测》《古易经传测》《尚书问》《诗经厘正》,都是厘正儒家经典之作。其中多数有主观武断的毛病,只有《春秋正传》尚有可取之处。这类著作多数遗失,仅《春秋正传》保存在《四库全书》中。若水的理学著作有《椎语》《雍语》《明论》《新论》《非老子》《遵道录》《新泉问辨录》《新泉问辨续录》《心性图说》《四勿总箴》等,由弟子收入《湛甘泉先生文集》。其中《明论》全佚,《非老子》《遵道录》等亦残。他的著作还有《圣学格物通》100卷,是专为皇帝而写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著作,嘉靖七年献给皇帝。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